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专题 > 2019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强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运行管理健全监管检测体系的建议

来源:政协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1

【字号:

分享:

  政协大石桥市委员会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石,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在加强源头管控、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保障公众农产品消费安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4年,我市建成48个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其中盖州市26个、大石桥市14个、老边区4个、鲅鱼圈区3个、西市区1个)。市本级共投入资金251万元,为每个乡镇监管站配备了各种检测设备。2015年,我市落实县级财政资金192万元,每个检测室配备检测人员2人以上,试验室面积20平方米以上。全市48个监管站全部通过省农委验收,实现了农产品快速检测乡镇全覆盖。2016年以来,市农委加大对乡镇监管站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设立政府绩效考核专项指标,开展监管和检测人员专门培训,为各乡镇监管站购买了试验试剂,落实了检测和巡查制度,统一规范文书和档案。目前,各乡镇监管站运行良好,能够及时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乡镇监管站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大石桥市为例,目前主要存在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员少且流动性大,工作缺乏连续性。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站是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加挂的,为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只增加了监管、检测任务,人员编制并未增加。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成立之初,每个乡镇均为其配备了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为监管人员、2名为检测人员。但由于各乡镇工作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的工作人员不能实现“专人专岗”。甚至有的乡镇只有一人在从事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常随机借调、抽取其他岗位的非专业人员进行监管、抽样等工作,工作方式不严谨,并且缺乏连续性。 

  二是技术力量明显不足,监测体系有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专业性较强,对人员本身能力和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目前,各乡镇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人员大多数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问题,还有部分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入、检测样品的操作技能不熟练,且部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开展监管、检测工作较吃力。 

  三是经费渠道不稳定,有碍工作顺利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工作经费并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各乡镇监管站每年仍需通过打报告的途径申请监管经费,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是安全意识淡漠,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部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不够重视,农产品安全观念淡漠,加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文化层次偏低,对农业投入品辨别能力差,生产记录、购销台账记录不及时、不完善,安全隐患大。 

  五是宣传力度不够,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工作不细致、不深入,导致生产经营主体及广大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强。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建立监管队伍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解决人员专职专岗和经费保障等难题,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多渠道协调解决乡镇监管站建设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成一支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监管队伍。 

  二、提高人员素质,开展指导服务 

  一是对在职工作人员在依法监管、规范抽样、科学检测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二是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以此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确保指导农产品绿色生产、推广标准技术、协助产品认证、规范生产记录、支持品牌创建等方面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经费纳入预算,保障工作开展 

  应将取样检测、宣传培训、监管巡查、仪器设备维护、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四、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以专题讲座、义务咨询等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开展诚信教育,建立企业信誉档案,将违规违法企业录入黑名单并定期公布,从而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氛围,以此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提升自律管理水平,做到“产品产量与质量兼顾、质量管控和效益平衡、眼前与长远利益协调、规避市场和法律风险”。 

  五、加大巡查频次,协助安全执法 

  在农药使用高峰期、农产品采收上市期及市场消费旺季,重点对农产品经营规模主体的生产基地、投入品使用及储存情况等内容进行重点巡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配合开展执法行动,树立监管权威。 

  六、监管重心下移,完善监管网络 

  《辽宁省农药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市、县人民政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宣传、引导、培训等有关工作,并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开展工作。”因此,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的基础监管作用。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科学核定村级协管员名额,明确村级协管员的监管职责、权利并落实薪酬,提高其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在源头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政协站前区委员会 

       

  多年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等优势条件,我市乡村旅游产业显著发展,现有国家级旅游区13家,旅游度假山庄40多家,沟域乡村旅游重点项目14个在建重点沟域乡村旅游项目6个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3个全市具有接待能力的“农家乐”180多家。我市的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组合效应。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同区内海滨温泉资源、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规划等组合效益不明显。乡村、沟域、温泉三项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缺少大企业集团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带动的难度比较大。  

    二是旅游开发规模还需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主要以个体经营户为主,规模偏小分散,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接待能力、接待层次都很大提高空间,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互补性、共生性差,深度不够。 

    三是旅游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个体经营户自身投入小,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卫生设施、环境等档次偏低,难以满足游客高品质需求 

  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围绕海滨观光、温泉度假、海鲜美食,延伸乡村旅游链 

  围绕市内已有的旅游带深入开发。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西部海上观光旅游带、中部休闲观光旅游带、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带。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原则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海滨旅游深度融合。要加大对农户的扶持投入力度,激发发展乡村旅游热情。要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从政策上推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拓展思路、科学规划,做大做强特色沟域经济 

  我市的山、海、林、泉自然资源,为发展乡村和沟域旅游提供丰厚的资源基础。比如何家沟旅游区已形成以滑雪、户外运动为主的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该景区总体规划为三大版块,总投资30亿元,除了已建成的滑雪场,户外运动外,域内兴建国防教育基地,包括国防教育展馆、兵器展馆、军事训练营等。鲅鱼圈区立足何家沟沟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加快营口双凤山旅游休闲度假区、沙河文化旅游长廊、营口石家沟画家村等沟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同时注重挖掘沟内何家沟商周文化遗址的文化基点,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度假村;以红旗镇深厚的满族文化为依托,融合清代建筑元素、特色满族餐饮,打造集建筑、景观、祭祀、风土人情等要素的满族风情小镇。开发芦屯市井式小镇,辽南戏(辽剧)发源地,辽南皮影戏创作、舞台、服装、道具制作,塑料园区包装业、印刷业。 

  三、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推进庭院经济,壮大观光农业 

  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尽快形成龙头村寨,筑牢农家乐产业群,提升知名度。像熊岳镇、红旗镇素有“辽南水果之乡”的美誉,借营口市乡村旅游采摘节之势,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和裸地桃、李子、草莓、葡萄、苹果、梨等种植和采摘。通过多个节庆活动,把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点串成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发展乡村旅游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大乡村旅游,通过山庄度假村、山海农家院把我市整个乡村旅游工作带动起来。 

  四、突出文化产业园的引领作用 

  以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为抓手,延续原有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母爱的内涵,构建以“母爱+感恩”为主题的大型体验园区,打造东北亚母爱胜地与感恩文化名城,以此宣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拓展乡村旅游。望儿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内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以母爱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纽带,串起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引导、开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品牌、产品路线,进一步丰富我市的乡村旅游。 

  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发挥乡村旅游协会作用 

  要推进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抓好旅游专业从业人员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从财力上给予支持,扶持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实习。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学习导游讲解知识、服务礼仪、烹饪技术、民族风情表演、工艺品制作开发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协会“策划师、领路人、联络员”的作用,为乡村旅游抱团发展提供平台。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李超峰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业逐步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全市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一是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家,其中4A级6家、3A级13家,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休闲农庄、民俗村、农家乐等经营主体234个;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400万人次,乡村旅游业的占比逐年递增,吸纳数以万计的农民从业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二是产品形态日益趋向多元化。在继续提升传统的观光型、饮食型等乡村旅游主打产品的同时,积极顺应广大游客高品质、多层次的新需求,不断加快产品创新步伐,相继推出了农家休闲型、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型、农业生产体验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体验运动型、康体养生型、乡村商务会所型、滨海海浴型等一系列产品,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产品的供给结构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品牌形象正在逐步树立。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鲅鱼圈、盖州为中心的海滨休闲旅游带;以熊岳、双台子为中心的温泉休闲旅游带;以赤山、黄丫口为中心的自然风光旅游等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带。形成了以葡萄、樱桃、苹果、香瓜、草莓、特色蔬菜采摘等为主的四季果蔬采摘游,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四是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正在形成高潮。以盖州为例,今年重点推进的灵山永康生态园、辽宁美术家协会写景基地、营口虹溪谷水上乐园、赤山旅游景区续建工程等6个旅游项目均涉及乡村旅游,共计划总投资29.7亿元。目前,已部分投入运营或近期计划投入运营的项目达到5个。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村村通公路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为全域乡村旅游提供了较好的交通路网条件。 

  我市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加之受思想观念、资源廪赋、经济能力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整体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及发展模式的不同,导致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监管力量过于分散,客观上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难以划分责任监管。 

  二是财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政府投资及私人投资只能解决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部分资金问题,整体上发展资金仍匮乏,导致部分景区景点对外“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 

  三是文化内涵肤浅,缺乏品牌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我市绝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没有把文化特色与传说典故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和可复制性,缺失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作灵魂,缺少叫得响的个性化的文化品牌做支撑,从而缺乏对游客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 

  四是队伍素质偏低,管理力量不足。全市旅游业经营管理人员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占比极低。高层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尤为短缺,人难引、才难留现象十分突出。绝大部分导游、餐饮、客房等一线服务人员的素养较差,职业培训参训率低,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普遍亟待提高。 

  五是产业链条短,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大部分乡村游还处于“吃一顿”、“玩一天”的初级阶段,依托景区服务型、特色餐饮型和采摘体验型的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同时,缺乏对乡村旅游的包装宣传和消费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为推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管理,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对乡村旅游的监管力度健全乡村旅游市场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能和内容;建立乡村旅游住宿、餐饮等主要消费环节的卫生标准和服务规范;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和处罚条例;成立处理机构、建立投诉处理制度,对旅游者的投诉及时处理。提升监管队伍人员的监管技能和监管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集团化和专业化,实现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逐步使我市乡村旅游由个体经营为主向合作组织、企业化转变。三是完善地方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明确财政支持重点和范围;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对我市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特色项目建设等实行财政补贴;鼓励各地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改进税收政策,完善信贷政策。四是引导农村建立新型乡村旅游管理经济组织。对乡村旅游实行统一经营,分类管理,整体营销,发挥乡村旅游的行业自律经营管理作用。 

  二、突出经营,创新产品模式 

  一是明确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方向,实现功能的多元化。适应和满足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可以结合各地特点,打造“乡村旅游+教育”“乡村旅游+康体”“乡村旅游+度假”“乡村旅游+观光”“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城镇化”等多种模式。形成区域特色突出、各具特点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竞争。二是开发四季乡村旅游产品,避免经营的季节性。通过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循环顺畅、功能增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乡村旅游系统,进而维持稳定的客源,避免基础设施的浪费,延长产业链条,确保乡村旅游的资金来源。三是应用现代科技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反季节果蔬采摘、融入科技元素的乡村旅游体验等,提高我市乡村旅游的服务效率、质量和影响力。四是提高游客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要充分利用当地春耕、秋收、冬捕以及采摘等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创造性开展采摘节、冬捕节、温泉节等农事节日,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氛围,在助推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同时,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三、突出品质,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全面创新乡村旅游服务方式,提高旅游服务品质。运用互联网、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政务和智能手机用户的普及,在旅游区域、管理部门和游客之间实现信息的实时互动,及时掌握与妥善处理乡村旅游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改善景区及周边的餐饮住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或补贴;改善乡村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保障体系、旅游安全和救援体系,加强乡村旅游地旅游资讯服务、疾病监控、金融服务、互联网服务等设施建设。 

  四、突出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立足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突出自身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系列品牌。将各种民间娱乐艺术、非遗文化、古村古镇、历史人物、历史古迹、特色农产品以及民族风情习俗等有效的植入到乡村游中,进一步加大包装和推介力度,形成我市乡村旅游品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二是优化宣传方式,加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和营销,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强外界对营口乡村旅游品牌的认知度。三是增强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意识,实现营销方式多元化。采用事件营销、节会营销、主题营销、电影营销等,积极主动为游客来营口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便利。特别是加强与各旅行社的合作,并借助新闻焦点、各种会议、大型文化体育赛事等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拓展我市乡村旅游市场。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业提标升级的建议 

  蒋小兰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编制完成营口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适时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 目前已建成60多个生态山庄、300余户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点已遍布我市东部27个乡镇9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5%。全市乡村旅游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12%,涉农旅游接待1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呈现出了快速发展态势。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速度非常快,可以玩的地方很多,但是缺少特色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形式趋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仍停留在吃农家饭、钓鱼、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缺乏与景区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对当地的乡村资源优势认识不透,挖掘不深,使得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 

  二是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设施配置不完善客房、厨房及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此外,还存在着部分乡村旅游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三是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低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较少,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轻管理、低质量。 

  四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急功近利,无序开发,商业开发过度,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基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污水造成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载过重,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原则,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目前营口市乡村旅游正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一些地方受利益驱动影响,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破坏长远发展的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应完善乡村的内部交通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供水、供电系统要环保且富有创意;逐步完善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点内的服务人员素质,学会接待的礼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服务要“方便、热情、周到”,为游客提供方便。 

  四、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 

  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工程”,加快乡村旅游地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转变。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点。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农户的业务培训,提高科学管理、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要与各高等旅游院校合作,积极培养、培训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弥补乡村旅游开发人才的不足。同时,以开展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和星级农家乐评定为抓手,逐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