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强弘扬营口历史文化,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助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建议》(第13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7-30

【字号:

分享:

王星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弘扬营口历史文化,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助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营口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文物局、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国家、省文物工作部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建设重点文保工程,创新文化遗产工作思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营口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
    一、坚持保护第一原则,文物保护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
    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5个、馆藏文物543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59件、三级文物788件、一般文物4583件),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373处,被列为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我市经省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名录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西炮台遗址)、省级1处(虎石沟万人坑)、市级1处、县级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处。我们坚持保护第一,以敬畏之心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工作。积极推进辽宁省第十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审核推荐海口检疫医院旧址等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近年来,实施西炮台遗址第一期、第二期墙体工程、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修缮工程、营口百年气象站(关东关测所营口支所旧址)改扩建及修缮工程等重大保护工程35项,获得国家、省、市投入资金9100余万元。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推进虎石沟万人坑遗骨防腐防尘保护修缮工程、西炮台遗址第二期墙体加固工程、西炮台遗址护台壕及防潮闸保护工程等项目。按照省文物局工作要求,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开展了三轮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已上报不可以动类49处、可移动类310件(套),数量、质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围绕全市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隐患问题,组织开展文物安全督导检查,连续多年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2024年全市文博单位安全工作实施方案》,《2024年全市文博单位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营口市文物安全工作考核细则》,有效遏制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营口历史文明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深化文物资源挖掘。联合市社科联实施了《营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点课题研究,目前已经结项。重点围绕大辽河沿线历史建筑、遗迹、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兼顾市区其他区域的老建筑、老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开展全面系统调研,为各类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提供系统可行的意见建议。会同市住建局完成了我市主城区文物摸底调查,并对主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开展专项调查,形成了报告报市委市政府;成立营口文物、非遗专家咨询库。印发了《关于聘任营口市文物工作咨询专家的通知》《关于聘任营口市非遗工作咨询专家的通知》,成立了由14位文物专家、44位非遗专家组成的咨询专家库,为我市做好文物、非遗相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了营口历史文化记忆工程,组织营口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撰写了《营口民俗》《史记营口》《营口市历史地名溯源》等25套资料,目前,已经完成《文物篇》《非遗篇》《建筑篇》3本营口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今年还将继续出版“读游营口”系列丛书,目前10本书稿已编撰完成;出台两个办法,完善历史文化发展保护措施。印发出台了《营口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以法治化、制度化方式提升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效能,从适用范围、管理责任、保护措施、传承办法、遴选程序、品牌建设、违法责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措施。下一步,我们将配合市人大做好《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进一步论证工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三、连接百姓美好生活,博物馆村史馆、文化广场等文化传承阵地作用不断凸显
    实施博物馆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组织全地区博物馆参加了省博物馆馆长培训。提升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提升保护能力,完成了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二期终期评估和书画修复装裱室升级改造工作,市博物馆在全国2019-2021年博物馆运行评估中获得优秀。营口雷锋文化博物馆、大石桥市金牛山博物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5·18博物馆日期间,全地区各级博物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推进村史馆建设。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家乡根脉,增强青年一代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20年起我市投入资金16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村史馆16家,目前已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文化广场的主阵地作用。春季辽宁营口首届辽河温暖广场行、夏季连续举办三届的“辽河之夏文化艺术季”系列演出活动、秋季“东北钢琴 诺的斯卡”音乐文化旅游季和连续举办八届的营口市群众文化节四大板块广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重点节假日、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市各级博物馆推出特色专题展,吸引观众游客。市博物馆开展了“营口历史小小传承人”活动,连续五年开展了小小志愿者招募活动,针对未成年人普及宣传营口地方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市博物馆为核心,融合各地文物、红色旅游资源,推出了营口文物主题游径4条。博物馆游已成为研学游、假日游打卡地。全市各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
    四、丰富人民文化滋养,文物活化利用水平逐步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批示。丰富文物活化利用城市场景,以旅游的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深入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积极推进西炮台遗址公园建设,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展示利用方案,争取纳入“十五五”重大文化项目储备库;实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程。利用修缮好的旧址建成了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利用修缮后的牛庄邮便局旧址建成了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东铁路建筑群——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城分场旧址文物保护规划(2021-2035)》。下一步积极将营口俄国领事馆旧址打造成为营口开埠博物馆,以历史文物浓缩展示1861年以来营口开埠前后的发展,反映营口开埠的历史脉络、开埠的意义,以及开埠带来的繁荣气象。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辽河老街)、望儿山塔(望儿山)等作为旅游景区通过辽河老街灯会、春季旅游季、望儿山母亲节等重点品牌活动的有效拉动,使得文物活化利用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进一步深化。接下来将积极推进我市辽河老街作为非遗进景区、进街区的试点项目进行打造,着力推进以非遗+旅游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旅彰文、以文塑旅,形成文旅品牌合力,进一步彰显我市文化旅游特色。
    接下来,市文旅广电局将继续秉承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方针,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营口历史文化遗产,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深挖我市历史文化记忆,进一步强化和用好营口历史文化专家咨询库的指导作用,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