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营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营口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5

【字号:

分享:

营政办发〔2022〕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营口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业经2022年11月9日第十七届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营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营口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营口市巩固和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成果,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营口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和辽宁省关于体育发展的各项要求,不断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等精神,结合《营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营口市体育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四五”时期营口市体育发展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健康营口建设。稳步推动基础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相对均等化,构筑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引导人民群众增强健身意识、满足健康生活方式需求、形成幸福体育健康消费理念,不断实现营口市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

2.坚持改革创新。加快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破除制约体育发展的障碍,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探索激发城市体育发展活力,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有效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3.坚持统筹协调。遵循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体育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向,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支持体育与健康、教育、医疗、旅游、金融、文化等领域协同发展。

4.坚持融合驱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发挥政府对体育发展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持续增强产业间融合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建立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促进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精神,围绕建设打造体育品牌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龙头,学校体育为补充,休闲体育为突破,体育赛事为亮点,体育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部门服务、群众参与的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通过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协调推进营口市体育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全市体育社会化程度和综合实力,提高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力争把营口市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育强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开启营口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新篇章。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营口市遵循提升群众体育号召力、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提升学校体育协调力、提高休闲体育创新力、挖掘体育产业带动力、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等原则,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发展。

1.群众体育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社会体育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推进,体育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十四五”末,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8%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竞技体育再创新佳绩。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学校业训水平,努力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积极向上级专业队、体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发展营口优势项目,努力在各项体育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好2022年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保持传统优势项目领先地位,提升基础项目成绩,总体成绩有所突破,为2026年全面成为省运会体育强市做好储备。

3.青少年体育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4.休闲体育形成新优势。深入实施“体育+旅游+”战略,大力开发体验性强、群众参与程度高的休闲体育产品,推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末,全市形成1—2条体育休闲旅游线路,创建1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1个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5.体育文化释放新活力。培育营口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推动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体育打造成为展示营口软实力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十四五”末,形成2—3张营口城市体育名片。

6.体育产业实现新跨越。促进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体育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服务新格局。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十四五”末,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亿元。

7.体育消费成就新热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十四五”末,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位居全省前列,创建国家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8.体育设施取得新突破。体育健身设施有更大发展,公园、广场的体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推进。“十四五”末,重大体育设施基本建成,人均健身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人以上,辐射主城区的10分钟全民健身圈基本建成。以数字化助推体育全面深化改革,传统体育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覆盖率显著提高,体育数字化体系基本形成。

9.体育人才实现新发展。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具备参与省内外竞争实力的营口体育事业人才体系。“十四五”末,争取向省级以上体校和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50名。

10.体育法治取得新成效。体育法规基本健全,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建成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互协调的体育强市。

二、“十四五”时期营口市体育发展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营口市将重点围绕以下十大体育发展计划,全面优化体育发展环境,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开创全市体育发展新格局。

(一)群众体育惠民计划(全面发展群众体育)

1.以理念为引领,扩大群众体育覆盖面。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提高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形成政府办体育、群众爱体育、全民参与体育的良好局面。

2.以组织为保障,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市、县(市)区、乡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社区和行政村有指定人员负责全民健身工作。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依法设立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单项体育协会。支持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社区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俱乐部,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体育单项协会。

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登记之都,完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价制度和从业支持政策,鼓励支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制度,市每年组织1—2期,各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00人。

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健身站点为阵地,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覆盖广泛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促进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形成。

3.以服务为核心,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入推动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依托各层级全民健身中心,创建省市体医融合示范基地、县(市)区体医融合试点以及国民体质监测站和运动健身指导站。

不断完善以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体质监测为内容的六大服务体系,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全民健身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体质监测机构,积极探索依托社区医院、农村医疗点、体检中心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的落实,将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常年体育指标统计。

积极开发推广“百姓身边的健身课堂”,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广场。加强中医和传统养生手段与体育锻炼结合促进健康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4.以场地为基础,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等群众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三大球”和冰雪运动场地设施;补齐现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确保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加强城市废弃厂房、空闲土地、公益性建设用地的利用;鼓励在城市公园、街心公园、郊野公园、绿化隔离带建设小型、多样、便捷、可综合利用的公共运动场;充分盘活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加大力度优化市民健身环境,努力打造城区“10分钟健身圈”。

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多功能健身中心,推进健身设施“网格化”布局。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鼓励乡村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支持专业机构参与运营公共体育场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户外运动营地、滑雪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

鼓励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百姓运动健身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组织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

5.以活动为支撑,丰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活动。持续推动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向常态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向乡镇、社区延伸,大力开展群众喜爱的“草根”赛事。认真组织好、指导好、引导好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会,精心组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活动,如机关、教工排球比赛、机关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健身操比赛、徒步大会、太极拳展演赛、足球赛等;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大力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太极、武术、骑行、健步走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健身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

积极申办、承办社会运动会等区域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强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在全省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等赛事活动中勇创佳绩。积极引导扶持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二)竞技体育争光计划(突破发展竞技体育)

按照“做强优势项目,夯实基础项目,做精传统项目,培育潜力项目”的发展思路,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办训,积极发现、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训练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

1.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开放办体育,持续推进运动项目基地化、项目管理协会化、运动队俱乐部化、场馆运营公司化改革。结合营口实际与优势,建立以市、县(市)区为主、市企、协会共办竞技体育的模式。选择一部分群众参与度高、关注度高的竞技体育项目,引导由各下辖县(市)区、企业、协会去办。采取科学国际化的方法,协同国际与国内竞技体育资源,采取委培与引进并进创新运动员培养模式,确保省运会总成绩有所突破。

2.加强训练管理。构建具有运动项目特点,城乡结合、结构优化、设备精良的训练发展框架,努力提高专项项目训练水平。建立训练考核体系,完善业余训练管理数据库,保证正规化管理、正规化施训。畅通优秀教练员来源渠道,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3.做好示范创建。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继续保持营口市体校新周期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以及国家、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大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再创建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的同时扩大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数量。

4.竞技人才培养。坚持人才强体,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和质量。在广泛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U系列体育竞赛,以赛带训,以赛促训,让青少年在比赛和对抗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并通过树立生态化人才培养理念,完善政府主导功能,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优化、整合后备人才培训要素等途径,更好促进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结构的生态化。

5.积极备战体育赛事。认真落实孙春兰副总理关于辽宁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组织参加全省年度锦标赛,备战2022年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做好 2022 年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筹备、承办及运动员、教练员参赛工作。全力做好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全运会、冬运会等大赛的备战参赛工作。

6.建设营口市水上训练基地。按国家比赛标准,建设水上训练基地,配套辅助设备,可满足省队级训练标准,并承接国际、国内品牌赛事。

7.加快三大球项目改革与发展力度。努力培育足球、篮球、排球普及与提高,提升“三大球”参与度和运动技术水平。逐步建立完善三大球管理体系,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营口市三大球场地建设,形成三大球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力推进“校园三大球”体教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全国“三大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稳步推进“三大球”振兴发展。

(三)学校体育助力计划(夯实发展青少年体育)

1.推进体教融合。推进体教融合,培养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服务体系,鼓励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竞赛体系,突出竞赛的育人功能。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鼓励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明星进校园,发挥榜样和激励作用。

2.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进优质体育资源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四)休闲体育创新计划(创新发展休闲体育)

实施“体育+旅游+”战略,大力开发体验性强、群众参与程度高的休闲体育产品,以“一球、三基地、六个特色体育公园、十个户外营地”为重点推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1.推进体育旅游融合。积极探索传统民间运动和民间竞技融入现代运动和旅游发展的路径,开发体育旅游新产品,例如富有营口特色的高跷、秧歌、元功拳、螳螂拳、摔跤、杂技等运动体验项目。提升体育设施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鼓励体育场馆开发特色运动、歌舞、杂技、多媒体等体育演艺产品。依托重点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发展水上运动、帆船竞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冬泳、马术、沙滩排球等体育赛事,加快推进体育运动示范基地创建,支持各区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

2.培育休闲体育业态。实施“体育+”和“+体育”工程,利用营口丰富的森林、山水、田园、海滨和温泉资源,创新探索新兴时尚运动等健身形式,发展休闲体育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和市场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并推广“体育休闲运动之旅”特色旅游产品。依托营口山乡资源,大力发展山乡运动休闲产品,依托营口滨海资源,大力发展滨海运动休闲产品,适应大健康、高质量等旅游消费新需求,融合运动康复、物理治疗等创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养运动休闲。

3.创新休闲体育赛事。以鲅鱼圈马拉松赛事等为基础,实现山海互动、蓝绿互补,完善体育健身赛事。推出全民健身登山节、智力运动会、沙滩体育节、沙滩运动嘉年华、国际水上运动赛事、徒步健身大会、山地越野赛、自行车公开赛、畅游辽河湾等赛事活动。

4.加大休闲体育设施。鼓励和吸引投资方大力兴建各种休闲体育设施、休闲健身活动俱乐部、水上活动基地、高级垂钓场、大型游乐城等项目,积极倡导和发展休闲体育,提升营口的体育健身品位和休闲体育档次。

5.创建体育旅游品牌。依托鲅鱼圈马拉松赛、盖州沙滩排球、虹溪谷足球训练基地、营口市奥体中心、营口市体育运动学校、营口市水上训练基地等优势赛事和基地,开展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创建活动。

(五)冰雪体育推进计划(因地发展冰雪运动)

以北京冬奥会和辽宁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冰雪活动,全面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加快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推动冰雪产业提档升级,优化冰雪产业发展环境。

1.推进冰雪场馆设施建设。补齐冰雪设施短板,支持建设冰球馆、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滑雪场、冰雪运动中心等场地场所建设。鼓励城市公园等现有设施场地建设冬季临时性户外群众冰雪设施,支持建设高标准的冰雪场馆,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场馆。

2.开展各级各类冰雪活动。培育冰雪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嘉年华和群众冰雪健身体验活动,大力开展冰雪运动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七进”活动。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冰雪健身项目。扩大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技能培训,开展好“百万市民上冰雪系列活动”。

3.引导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加快产业融合,推动“冰雪+温泉”、“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民俗”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支持建设融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多种健身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度假区。引导冰雪运动培训、冰雪竞赛表演、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六)体育文化传承计划(传承发展体育文化)

凝练营口体育精气神和体育符号,打造营口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成为展示营口软实力的重要体育文化交流平台。

1.培育营口体育精神。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内核和根本,发扬传承营口体育的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凝练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营口体育精神和形象符号。

2.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发展具有营口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推广。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搜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体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之中,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与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共同发展。

3.促进体育文化交流。有效利用体育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工具,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营口与其它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积极吸引和对接相应的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引流体系。深化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解读,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结合中国体育精神,把体育文化建设与传播渗透到体育发展工作中。加大城市体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推广、普及体育,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积极谋划营口特色体育博物馆或档案馆建设。

4.谋划自主IP赛事。“十四五”期间,积极谋划具有营口地域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盛会,挖掘并展示好运动项目故事及其蕴含的营口精神。以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高尔夫球、海钓、游泳、跑步、龙舟等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体育项目为起点,逐渐提升成为综合型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会,以此提升营口市体育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

5.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加强体育文化竞品创作,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营口特色的优质体育影视、音乐、书画、雕塑等体育文化作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围绕综合性赛事和单项赛事开发纪念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和服务平台。

(七)体育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加速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满足市民体育产业综合消费需求,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为营口新的经济增长点。

1.健全产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制定《营口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以体育彩票、赛事组织、节庆表演、体育健身、体育旅游、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为主的、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社会参与、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一核、四区、一圈”的体育产业布局。

“一核”,即以营口市奥体中心为核心,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建立和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络。引进国内外著名体育健身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商业化连锁服务体系。依托传媒机构、数字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力发展体育传媒、体育广告营销、体育咨询策划、体育游戏、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产业。

“四区”,即打造4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具体为:打造鲅鱼圈区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依托现有场馆和新建场馆,打造以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和大型节庆活动为主的体育赛事功能集聚区;打造西市区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利用明湖广场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大辽河口的地理的优势,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打造盖州市、大石桥市户外运动集聚区,依托优质的人文山水资源,带动周边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打造何家沟滑雪场、虹溪谷滑雪场的冰雪运动集聚区,利用何家沟、虹溪谷独特的自然条件,按照现代、时尚的要求,丰富运动项目,提升档次规模,打造何家沟、虹溪谷全国冰雪运动基地。

“一圈”,即在全市范围内的自然乡村,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打造省内最具特色的环市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

3.推进融合发展。打造具有营口特色的现代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间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联通发展、互惠发展,拓展产业链、激活生态圈。有效以体育产业为抓手,融合文化、旅游、健康、教育、科技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体育旅游,针对营口各县(市)区特殊的旅游资源、美食、非遗、特产资源,统筹规划,有效的进行“预售体系”创建。以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节日等作为消费者抵达目的地的核心诉求,丰富参与者对当地饮食、文化、历史、特产的消费需求。支持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教育、体育科技稳步融合发展。考虑体育设施与会展、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兼容特性。提倡一馆多能,进行综合开发、运营、使用。体育场馆对标发达城市成功案例,进行商业内容与持续运营规划,保障场馆的有效利用。针对年度城市体育赛事与活动进行科学统筹协调,合理的将各县(市)区体育赛事与活动、体育业态,进行年度时间部署。形成整体城市体育品牌塑造、消费集中、营销聚焦的预售产品,并有效的与营口特殊的节日、习俗、活动进行关联。

4.培育产业品牌。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打造1—2个体育特色小镇,打造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培育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八)体育消费促进计划(促进发展体育消费)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满足老百姓体育健身的消费需求。

1.扩大消费供给。积极拓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增加体育的健康、体验、新奇、互动、娱乐等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完善体育与行业协同、产业联动体系。制定体育消费促进计划,以成熟的体育产业业态为抓手,进一步拓展体育健康、体育教育、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创新的新消费形态。充分发挥体育赛事与活动对交通、住宿、餐饮、景点、特产、娱乐、广告、房产等行业的消费拉动作用。

2.升级消费场景。坚持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新技术,并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体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体育,推动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视频化、运动社交情境化、体育消费支付便利化,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创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赛事品牌,打造营口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九)体育设施提升计划(加大体育场馆建设)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体育设施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体育健身的需求。

1.加大体育设施供给。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体育馆、市民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游泳馆、登山步道等公共体育场所,拓展公园、广场的体育功能,加大农村健身广场建设,对已建成但不达标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改造完善,对达到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逐年进行更新。进一步扩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面,完善城乡社区体育服务功能,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效供给。

2.创新设施利用功能。紧密结合美丽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体育健康为主的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与业态。在细分消费人群与各县(市)区特殊地理地貌角度,打造国际、国家级别特色体育小镇、示范区、基地、园区。在借鉴先进国际体育公园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体育公园,满足全民健身的功能基础上,兼具赛事、展览、教育、旅游的多种融合运营与发展功能。

3.推动设施开放共享。进一步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百姓运动健身开放工作。鼓励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全面向社会开放,缓解全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形成体育设施开放共享的良好局面。

4.推进重点场馆建设。修缮改造现有体育场馆,积极兴建大、中型体育场馆、体育广场、体育公园和健身路径工程。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覆盖面,完善体育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营口市水上训练基地、营东新城体育公园、大石桥市综合体育馆、站前区群众体育活动场馆、盖州市体育训练比赛场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十)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体制机制,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多元资本参与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1.优化营商环境。以高品质、高内涵的体育项目与产品,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特色,成为持久、强劲的招商、安商、稳商之道。以体育产业作为城市重要精神生活与营商环境配套为举措,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创新之路。

2.加大鼓励引导。发挥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作用, 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与关联产业投资。做好鼓励引导工作,调动发挥社会力量,逐步将体育休闲服务推向市场,实现体育产业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多形式、多渠道兴办体育产业;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鼓励社会各界创建各类体育俱乐部,引导体育消费,壮大体育经济,并以此带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创造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投资的氛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民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教育、场馆运营、体育咨询、体育科技等企业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与代表性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扶持一批细分领域的体育特色企业。鼓励体育创新创业,为体育产业提供良好的落户环境。支持退役运动员、大学生参与体育创业。建设营口市体育产业创业基地,提供政府支持与配套服务,鼓励各县(市)区设立具有地方特点特色的体育产业孵化机构。创新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体育企业共生发展。

4.壮大市场主体。支持装备制造、金融、地产、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自主体育品牌。加大“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认定一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打造体育产业领域的“单项冠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赛事策划营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体育用品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发展智能运动装备、可穿戴运动设备等新产品。

5.健全市场监管。制定完善相关体育市场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体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推进体育政务公开和体育服务信息向社会开放。明确体育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完善体育市场综合执法和监管信息平台,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规范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搞好相关人员培训,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三、“十四五”时期营口市体育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设立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或领导机构,协调解决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营口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体育事业发展的经常性投入。同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重点用于基础性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多渠道的体育融资体系。鼓励非国有经济成份及非体育单位投资营口体育产业。

(三)加大人才保障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从事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专业体育教育学校教学水平,使之成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建立体育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完善体育人才引进政策,激励引导各类高层次体育人才在营口创新创业。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具备参与省内外竞争实力的营口体育事业人才群体。

(四)加强科技支撑

以“数字+体育”赋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各领域环节深入融合,加快体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云”健身活动。推动数字技术在训练场馆设施、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等全过程应用,破解比赛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扩大各相关业态规模。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围绕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体育直播、电子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体育消费模式,挖掘体育消费潜力。

(五)落实政策法规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各项发展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促进营口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落实社会力量对公益性体育事业捐赠的所得税扣除政策。加大金融业支持体育产业的力度,制定差异扶持金融政策,对不同类企业、不同类业务实行差异扶持。将体育场馆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建立居民小区配套建设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统一协调机制,落实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

(六)加强法治建设

积极开展兴奋剂“零容忍”行动,强化兴奋剂全方位、网络化管理,形成一套“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从根源上治理兴奋剂问题,让运动员及其辅助人员“不敢用、不能用、不想用”兴奋剂。坚决纠正行业不良之风,严肃组织原则,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从严治党,强化“一岗双责”。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支部建在运动队,加强营口体育光荣传统教育,增强营口体育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七)严格监督考核

把体育建设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抓好落实。重点体育项目规划由体育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和调整,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规划》的实施、体育发展政策的落实和重点体育项目的建设情况。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