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营口要闻 >  正文

“半拉村”走上致富路的领路人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高汉雷

发布时间:2022-12-05

【字号:

分享:

——记老边区路南镇崔家席坊村第一书记王志斌

2022年1月25日,也就是农历牛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沉寂多年的崔家席坊村突然热闹起来。这一天,是崔家席坊村的营东大集“开集”日,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老边区城镇的居民络绎不绝来赶大集。

乡村土特产、日用百货摆满各个摊位;叫卖声、欢笑声让崔家席坊村充满了年的喜庆。“小年开集太火了!小叶橘一车接一车地卖,牛(肉)一头接一头地卖,从来没这么热闹过!”“王书记办事儿‘准成’,人实在,大家看到了希望,感觉有奔头儿,有使不完的劲儿。”村支部书记、村长孙桂玲兴奋溢于言表。她夸赞的王书记,就是省创研中心选派崔家席坊村的第一书记王志斌。

深入群众“沾泥土” 不当“过客”做“主心骨”

2021年9月,王志斌来到老边区路南镇崔家席坊村任第一书记。

营东新城是老边区的新城区,崔家席坊是新城的城中村,全村户籍人口3239人,常住人口2868人,人在村户也在村的只有1347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20%。崔家席坊村的情况有点特殊:说是农村,却不见绿水青山、稻浪滚滚、田园风光;说是城里,却没有车水马龙、绿荫路灯、文体广场。这里既非典型乡村,亦非已然城市化的城中村, “半拉村”“两不靠”让崔家席坊村一直没啥存在感,而且部分居民已经动迁了,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守”的都是年龄偏大的“户主”。要特色没特色,要资源没资源,要人才没人才,要心气儿没心气儿。这个村,咋振兴?这是摆在王志斌面前的重大课题。

王志斌深知,要改变这里的面貌,首先是凝聚人心。要凝聚人心,就要融入群众之中,把他们当亲人,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每天,王志斌都在村里转,找村民唠家常、了解情况;即使在镇里食堂就餐、到区里开会,他也是村民、干部、保安、保洁“逮着谁跟谁唠”,通过“唠”,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所盼。通过进入崔家席坊村的“现象场”、触碰了村民的体验,王志斌不再是“过客”,逐渐被群众接受,成了大家无话不说、心里牵挂的“家里人”。

去年9月末的一个星期六,王志斌从崔家席坊村回到沈阳。已经到家了,又匆忙开车返回营口——全省范围的大雨让他心里一激灵:村里崔丕云家那破房子,雨水差不多得没炕沿了——得把老太太背出来。

今年,村里160户危房改造有了着落,崔丕云家也在其中,王志斌这块心病算是去掉了。

从危房改造到老年人社会保障,从低保户、五保户的生活状况到适龄妇女就业门路,从水产、牛羊养殖户底数到村民增收渠道,从生活垃圾清运到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入户拉家常,王志斌完全沉浸到村民的所思所想、所难所盼中。

面对近10年来没有人家在村里办过婚礼、春节都很少听见鞭炮声、村民生活没目标, 王志斌有自己的想法,来了就要全心全意帮助村里改变模样。每天晚上,王志斌没有下半夜两点前睡觉的时候,心里老琢磨事儿:邀请省农科院蔬菜所专家来考察,向省“振兴办”咨询政策,请崔家席坊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联谊为乡村振兴出主意,安排村干部分头考察致富项目……

抓班子定方向 选好基层带头人

过去,崔家席坊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对乡村振兴有畏难情绪,没方向,存“等靠要”的念想,感觉没奔头儿,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群众意见较大。去年换届,选出了村民比较信任的新两委班子。王志斌三天两头给两委班子“洗脑”“励志”:“老百姓拿咱们当党、当政府,咱们离村民最近,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爷,干吗不想办法让他们过得更好点儿?干嘛不为乡村振兴拼一拼?”“不能光靠政府扶持,我们自己得先干起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他和大家共同努力下,现在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愿意干、肯付出,村民谁家有啥难处,他们第一时间赶过去,从无怨言。尤其疫情期间,他们为核酸检测喊破了嗓子,千方百计给滞销的蔬菜、鸡蛋找销路,帮生病的村民购药,给独居老人送餐。

王志斌组织村里进行制度创新,用章、会议记录、请销假、财务管理等,一项项制度重新建立起来,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出来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会再也不难了。这个过去的软弱涣散村,一天天走上了正轨。

抓项目建大集 开辟致富路

王志斌明白,要想彻底改变崔家席坊村的面貌,必须有强村富民的项目,让班子有实实在在的抓手,让村民有可预期的奔头。

王志斌首先想到的是市民的“菜篮子”。他几次到省农科院寻求帮助,院领导被他的诚意打动,派蔬菜所刘爱群所长亲自带领专家专程来村考察。专家评估的结论是,土地分散、土质多碱性,种植有局限性而且不能形成规模。王志斌不得不放弃种植蔬菜的想法。

但是王志斌没有放弃,他利用休息时间去逛集市、搞调研,发现营东新城方圆没有一处大集,崔家席坊与营东新城、营口主城区零距离……经过多次咨询土地局、市执法局、动迁办、镇政府的政策和意见后,和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建大集。

建大集,村集体拿不出钱。王志斌协调租用村里土地的一家企业负责建大集,工程款用企业拖欠村里的租金抵定,不足部分,由村里成立的大集经营公司逐步偿还。大家齐心协力,不到20天时间,4000多平方米的场地硬化平整完毕,用地手续、经营许可全部办理妥当。“办事就要合规合法,绝对不能给将来留下‘先上车,后买票’之类遗留问题。”王志斌说。

王志斌还“动员”当地媒体力量连续三天宣传造势,试营业三天,客流量近十万人,销售额超百万。

营东大集“溢出效应”显著。营东大集“招商处”,办手续入驻的商户“转不开身”;营口日捷集团董事长、75岁的刘金成老先生亲自到王志斌办公室,对大集的成功给予极高评价,主动资助2万元为大集正月十五灯谜会做贡献;辽宁奥达制药有限公司、辽南铁路客车工程有限公司、营口美克医药有限公司等企业,路南镇十四个兄弟村鼎力相助,出人出钱出主意。

营口市的大集不少,如无特色,生命力不会强。王志斌“深谋远虑”:不占一寸黑色路面,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凸显价值;免费提供给营口市做“大菜市”,打品牌;全天“不打烊”,晚上搞露天电影、啤酒节,搞成全市大集商户的聚集地。8月中旬,路南镇政府在这里搞起“草地乐活节”,生活集市变成文化夜市,为夜经济拉动消费作出尝试。

营东大集振奋了人心、集聚了人气,还盘活了崔家席坊村里的闲置土地。营东大集让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思未来谋长远 规划发展蓝图

大集建起来了,经济效益上来了,王志斌又有了新的打算:“村里必须有个规划,有个长远发展目标。”

原来村里有119户养牛、养羊专业户,占用的是动迁户原来的院子,张家占,李家也占,纠纷多,也难成规模。有大量闲置土地,搞仓储物流有条件,就是太散乱,没个方向。

于是,在王志斌的带领下,经过村两委反复研究论证,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起一张崔家席坊村规划图,农业公园、水产养殖区、畜牧家禽养殖区、乡镇大集、大型仓储区、大型车库物流中心,一个错落有致、令人向往的新农村跃然纸上。

由于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村里的读书角建起来了;路灯修复、文化体育广场建设、大棚网箱养殖扩大水产养殖规模……也都一一列入村里的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做,一届接着一届干,让城里人羡慕崔家席坊村的田园生活,让外出的年轻人都想回来干。”“第一书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来走形式、捞政绩的。”“要做的是‘改变人心’的工作,出思路、想办法,‘授渔’。”王志斌说。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