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营口要闻 >  正文

精神不朽永流传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王 萌

发布时间:2022-12-21

【字号:

分享:

营口火车站前,雷锋雕像高高伫立。62年前,新兵雷锋也是带着这份气宇轩昂大步走下火车,在营口开启军旅生涯。从此,营口与雷锋这个名字结下不解之缘……

在营口,雷锋成了“兵”

1960年1月8日,雷锋与新入伍的战士们一起乘火车来到驻地在营口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当天晚上,雷锋写下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穿上了黄军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已实现了。真感到万分的高兴和喜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雷锋到部队不久,就开始不断地在军营内做好事,还利用休息时间到营口的火车站、学校等地助人为乐。

一天,技术营的营部书记张时扬接到团部的电话,说有一个新战士在营口火车站帮旅客扛行李、抱小孩,在候车室里打扫卫生,做好事还不留名。团部让张时扬一定要把这个小战士找出来,给予表扬。张时扬根据火车站提供的体貌等特征,到新兵排没费太多周折,“查出”了这个新战士就是雷锋。从此,雷锋的事迹在新兵排、技术营和全团官兵中逐渐传开。

新兵训练在大辽河边的训练场上开始了。雷锋身材矮小,开始练投手榴弹时尽管使出全身力气,却怎么也够不着及格线。后来,雷锋铆足劲儿苦练,在刺骨的寒风里,他天不亮就出去练习投弹,手臂练肿了也不肯停下来,最后终于在实弹考核中取得了优秀成绩。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兵。

1960年4月,雷锋随部队前往抚顺执行“751工程”施工任务。当时,部队虽然在抚顺施工,但全团官兵的给养基本上都是由驻营口的团后勤处采购,再由运输连运送。当时运输连经常派驾驶技术熟练的雷锋回营口拉运军用被服、劳动保护用品及施工物资等。

1961年1月29日,雷锋在营口军人大会上作忆苦报告,千余名战友和家属听了报告。1961至1962年间,雷锋亦多次回营口执行任务,拉运军需物资等。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抚顺因公殉职,年仅22岁。

虽然雷锋在营口的时间短暂,但他却在这座城市写下了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做了第一件好事、照了第一张照片、受了第一次嘉奖……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军旅生涯。营口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孕育、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站,雷锋也给营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

在营口,“雷锋班”续写荣光

雷锋因公殉职后,他生前所在班的全体战士在雷锋精神的影响和激励下,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勤奋工作争先进,助人为乐做好事,给营口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2年秋,雷锋生前所在的工兵完成施工任务从抚顺返回驻地营口。这期间,沈阳军区政治部召开会议,提出将雷锋生前所在的工兵运输连二排四班命名为“雷锋班”。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复工兵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1月21日,沈阳军区在沈阳八一剧场举行“雷锋班”命名大会,运输连二排四班全体战士从营口赶到沈阳参加会议。2月2日,营口市党政军各界在营口纺织厂俱乐部隆重集会,庆祝雷锋生前所在班荣获“雷锋班”称号,营口各界数万人收听了大会实况。

此后,“雷锋班”深入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和街道宣讲雷锋事迹,掀起全市学雷锋活动的热潮。“雷锋班”不但自己讲雷锋,还带头“做雷锋”。农妇腹腔严重出血,生命垂危,战士立即赶到医院为患者输血,挽救了农妇的生命;发现妇女抱着发高烧的孩子,战士将他们送到医院,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执行任务途中发现故障车辆停在公路旁,战士跑过去帮助司机把车修好……

1963年8月15日,沈阳军区在营口举行雷锋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当天,雷锋生前部队在营口建立的全国首个“雷锋纪念馆”对外开放,从此,该馆成为营口各界群众学习雷锋事迹的重要场所。

1971年2月,“雷锋班”随部队奉命离开营口,前往老挝执行筑路任务,1973年,圆满完成任务后,从营口调防到吉林省集安市。

从1963年“雷锋班”命名,到1973年调离营口这10年间,“雷锋班”战士个个都像雷锋一样,“出门一千里,好事一火车”,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人人称模范、年年当先进,让雷锋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营口,矗立雷锋“群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雷锋和“雷锋班”的光辉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营口人砥砺奋进。60多年来,营口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活雷锋”层出不穷,营口人不仅铭记着雷锋的名字,还让雷锋精神永驻营口。

多年来,营口成立了包括20余名雷锋生前战友的雷锋精神促进会和宣讲团,相继出版《雷锋在营口》《雷锋在营口的故事》等书籍,多次将雷锋的故事改编成广播剧、评书、微电影等,以“雷锋”名字命名道路、广场、小区、学校、邮局等,每年评选“雷锋号”公交车和出租车,为全市“活雷锋”送慰问品……2018年9月,营口启动“雷锋文化 营口有礼”主题活动,将“学雷锋”转化为“文明有礼”的城市道德生态。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王永玲是营口博爱救援队队长,2018年她走出国门参加老挝溃坝救援,成为营口市国际救援志愿者第一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20余年,带领团队帮助失智老人、残疾家庭、留守儿童2000余人。像王永玲和博爱救援队一样,目前,营口38万余名志愿者遍布城乡,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达到2000余个。

打拐寻亲的民警郭子剑,跨越山河帮助全国各地200余人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亲朋;恐高的护士迟玉婷,在万米高空抢救突发心脏病乘客,镇定化解云端险情;志愿者张凯,不分昼夜奔走在战疫一线,自掏腰包捐出2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在大辽河上做游艇生意的赵臣结,25年间搭救落水群众50余人……

在这座城市里,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接连上演,如穿城而过的大辽河水,源源不断奔流入海。

经过一个甲子的积淀,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基因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向上、向善。

营口人“学雷锋”伴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息,而且将一直持续下去……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