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营口要闻 >  正文

逆流而上筑方舟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李 旭

发布时间:2022-12-28

【字号:

分享:

沿初具雏形的辽河文化产业带行走,岸畔老地标与新景致串点成线。将至入海口,一幢红砖小楼上,海口检疫医院的牌匾不甚惹眼。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多世纪前,这所医院的出现曾最大限度将瘟疫挡在海岸线之外。主导其筹建并担任首任院长的,是改写了中国医学史和世界烈性传染病防治历史的传奇人物——伍连德。

伍连德的“心病”

1920年7月10日,营口海口检疫医院建成开诊。这一天,伍连德等待了太久。这一年,是伍连德担起中国防疫重任的第十年。

1910年末,一场鼠疫以趋近百分之百的死亡率“如水泻地,似火燎原”般在中国东北肆意蔓延。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进行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概念,紧接着实施了铁路检疫、阻断交通、隔离疫区、火化染疫死亡者尸体等一系列非常措施,设计出用棉纱布缝制的特殊加厚口罩。到1911年春,这场夺去至少6万人生命的灾难终于被遏制。

一战成名,伍连德却留下一块“心病”。在当时的中国,海港检疫机构隶属于总税务司署下的海关,基本由外国人把持,聘请的也都是外籍检疫医官。以立场而论,其要务是为外国人服务。伍连德多次呼吁收回港口检疫权,加强中国防疫事业建设。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主导建立6所防疫医院。其中,落子营口别有深意。

坐拥大河入海港口,营口占尽河海联运优势。中英《天津条约》中划定开埠的牛庄被英国人改设在水深河阔、码头靠城的营口。英国商人首先闯入营口,美、俄、德、法、日等国商人也紧跟其后,前来淘金。

与此同时,来自山东、河北的大量移民走水路来到东北,人们大多在大连或营口登陆,转赴奉天、哈尔滨等地。

水路的发达成为铁路事业起步的助推器。先有沙俄所建东清铁路营大支线开启了营口铁路运输历史,后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沟营铁路兴旺一时。大辽河两岸均设车站,火车运力相当充足。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大幅提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疫病爆发的风险。随着人员不断往来,霍乱、天花、伤寒、鼠疫等瘟疫多次在营口流行。1892年,营口数千人死于霍乱。1899年,鼠疫“猖狂至极,死者1160余人”。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完善的防疫机构和制度迫在眉睫。

这一步,扬眉吐气

1918年,北洋政府内务部与税捐督办会商,改由驻营口的辽沈道尹为总办,兴建检疫医院。1919年6月,建设工程动工。

营口海口检疫医院开诊后,由辽沈道尹任名誉总办,海关税务司兼会办、伍连德任总办兼总医官、院长。该院配备有一般病房、手术室及诊断室,并设置独立的消毒区域和隔离区域。

医院毗邻大辽河入海口,且靠近海关。外来轮船需在距岸边一定距离时抛锚停船,经该院人员检查安全后方可停泊到码头。如有传染病菌,则拒绝其靠岸。医院还负责治疗营口当地及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传染病。

此时的营口海口检疫医院虽然还没有完全从海关中独立出来,但却在传染病暴发和流行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具备独立掌控海港卫生检疫的实力,为全中国海港检疫主权的收回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以武力接管山海关,同时接管了营口海口检疫医院,并更名为营口海港检疫所。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中国政府收回检疫权。新中国成立后,检疫医院处改设中学。

跨越百年的相同与不同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天花、疟疾、鼠疫、麻疹、霍乱……瘟疫一直不曾远离。而直到今天,伍连德主张的很多防疫手段仍行之有效。

营口海口检疫医院建成100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

与伍连德不同的是,“逆行者”不再孤军奋战。每次与新冠肺炎病毒短兵相接,营口都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开展流调排查、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病例救治等工作,全力阻断社区传播和疫情输出风险。无数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闻令而动,挺身而出。

6个县(市)区均独立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且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储备4000张床位方舱医院,1000张床位亚定点医院;7家发热门诊能够实现单独CT检查和核酸检测服务……未雨绸缪、沉着应战是防疫事业先驱者为后人留下的启示。

2017年11月17日,营口市政府将海口检疫医院旧址设为营口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幢历经风雨的小楼,在完成使命后重回平静,沉默向海。它身后,是自己曾守护过的城市。

它的存在仿佛提醒着人们,岁月静好来之不易。幸运的是,风暴来袭时总有人逆流而上,筑起方舟。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