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营口要闻 >  正文

加快构建港产城融合新格局谱写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新篇章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13

【字号:

分享:

市委党校2023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官庆飞

编者按▶

10月22—28日,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县处级干部进修班一行40余人到江苏省连云港市考察调研。学员们通过现场教学,接受了党性教育,听取了连云港市不同地区多项产业领域的创新引领故事,感受到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中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服务的同频共振。百年港城营口,在奋力谱写东北、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中,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其势渐成、其时将至,党员领导干部将借他山之石,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聚焦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各个领域攻坚突破提供策略参考,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担当作为。

为了全面学习借鉴江苏省连云港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于10月22日至28日赴连云港市进行了为期7天的现场教学和考察调研。通过深入考察,我们一致感到,连云港市与营口市在城市特点、产业结构以及发展的理念思路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特别是连云港市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连云港市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现辖东海、灌云、灌南3县,赣榆、海州、连云3区,面积76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3.21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8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60亿美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

连云港市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沿海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聚焦连云港市,为城市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连云港市立体交通优势明显,拥有海、河、陆、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具备较强的物流承载和运输能力,是国家规划的42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连云港市拥有开放合作优势,现有国家级开发园区2家、省级10家,具备承载大型产业项目的良好基础。连云港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新医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核电、风电、太阳能产业国内领先,纺织机械、矿山装备、地质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均处于中国甚至国际领先地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连云港市还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二、连云港市港产城

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果

近年来,连云港市立足自身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做强港口、做大产业、做美城市,港产城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支撑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港口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港口建设为重点,“一体两翼”沿海港区布局逐渐明确、建设全面铺开,主体港区已建成马腰、庙岭、墟沟和旗台等4个作业区,南翼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赣榆港区均具备较强生产能力,“一港四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陆海联动、海河联运发展空间加快突破。目前,连云港港已建成万吨级以上的海港泊位79个、千吨级以上的内河泊位35个,最大泊位等级30万吨级。2022年,连云港港跻身全国三大口岸,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运量550万标箱。

二是产业发展扩量提质,临港产业不断突破。近年来,连云港市大力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基地和以临港物流、石化新材料、钢铁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临港产业集聚带加速崛起。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总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335亿元的卫星化学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全面投产,新签约过百亿元项目13个、亿元以上项目760个。“中华药港”一期投用,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三是港城特色得到彰显,服务功能明显提升。连云港市坚持以港产城融合统筹城乡建设,立足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由“带状”形态发展为组团递进格局,高能级海洋城市加速形成。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集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赣榆区加快融入主城区,徐圩新区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形成支撑港产城一体化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区向东向海发展进展明显,东部城区港航服务、国际旅游、商务办公、商贸金融等功能逐步完善,连云新城各类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口和产业实现了初步集聚。港城品质逐渐彰显,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协同推进,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人口和人才集聚能力有所增强。

三、关于我市港产城

融合的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连云港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快营口港产城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港口服务能级,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骨干节点。

港口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港产城融合的关键。要全面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一是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着力优化鲅鱼圈港区及临港区域空间布局,推动鲅鱼圈港区和仙人岛港区集约、集中发展,提升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推动港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港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推动营口港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粗放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集约聚合转变。

二是创新港口管理经营模式。充分发挥“港产城”融合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招商集团和辽港集团沟通协调,共同探索营口港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体制创新,推进港区由单一装卸功能向综合物流服务功能转变,培育新兴业态,搭建临港产业上下游协同平台,支撑临港产业强链聚链。

三是加快现代港口建设。充分发挥港口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沟通机制作用,加大同招商局集团、辽港集团对接合作,积极推动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一期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化升级,大力提升营口港码头等级,尽快补齐港口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港口通过能力,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实现港口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海港标准。

四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实施鲅鱼圈、仙人岛港区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强化港区与外围干线公路网及腹地之间的衔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大力拓展港口航班航线,深化国内港口合作,深度参与海上国际运输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海铁联运物流链条,积极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骨干节点,打通港产衔接“最后一公里”,为产业在港集聚提供便利条件。

五是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加快智慧港口建设,进一步完善营口港融大数据平台、营口港多式联运智慧服务平台和辽宁省货运车辆运输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港口数字赋能升级,提高作业效率。对标国内先进港口,简化通关流程,压缩船舶、货物在港时间,提高“大通关”效率和口岸部门服务水平,实现港口从装卸服务型向物流服务型转变。

(二)壮大临港产业,培育港口经济新动能。

临港产业是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推动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的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集聚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与港口海洋文旅产业的多重合力,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增强城市经济新活力。

一是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依托港口布局,加速构建“一核引领、三区示范、多区联动”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各区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一核”是以“盖鲅同城”为主体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主要是建设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大枢纽、高端产业集聚地、宜业宜居滨海枢纽新城,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平台。“三区示范”是依托仙人岛临港新型能源化工集聚示范区、辽河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康养示范区,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载体平台。“多区联动”是以产业集聚为目标,联动营口域内自贸区、沿海产业基地、辽河经济开发区、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培育特色临港产业。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临港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仓储、流通、加工、贸易等全链条粮食产业,打造“北粮南运”枢纽城市,坚决扛起保障国家“北粮南运”通道畅通的政治责任。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传统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力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临港产业链条,全方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扶持域内现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织牢辐射东南西北陆海结合的联运物流网络,加快建设大豆、粮食等大宗物资集散、交易、交割中心和矿石、煤炭等储运基地,全面构建“一核、七心、五点、五通道”空间发展格局。

三是推动海洋经济“补链延链强链”。尽快编制完成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以海洋渔业和养殖业为基础,以滨海旅游、海洋休闲体育等为龙头,以临港石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保健食品为中坚,以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增强城市发展动能。

四是打造与一流港口配套的航运业。积极引导航运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本土航运企业,吸引外省航运企业入驻营口,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高效船舶,积极发展原油、液化天然气、集装箱、滚装等特种运输船队;积极推进传统航运服务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航运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航运服务业,补齐航运服务业短板,为货值落地谋划新路径。

(三)彰显滨海魅力,释放城市发展品质活力。

城市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突出“河海交汇、山泉交融”的海滨城市魅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枢纽城市,推动产业集聚、港口功能拓展,形成港产城三者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合力。

一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城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全面落实自贸区深化方案,加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载体建设,促进全域开发开放,释放沿海优势,挖掘外贸新增长点,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打造对外开放交流中心。

二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推进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促进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营口,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以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统筹主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提升高端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规模人口集聚承载能力。强化金融、商务、商贸、信息、法律等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综合体和商业设施功能和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对港口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盖鲅同域推进工程等城市各组团一体化步伐,统筹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促进港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上下功夫,加快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提升综合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

四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充分发挥“山、海、林、泉、寺”资源禀赋,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做好相融相衬文章,加快打造环渤海休闲旅游中心。加强特色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加大对辽河文化等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延续河海城市文脉。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做优做实民生工作,建设创新、绿色、智慧的高品质城市。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