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营口要闻 >  正文

人才聚产业强城市兴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15

【字号:

分享:

市委党校2023年秋季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孟宪阳

按照营口市委党校的教学安排,随班赴江苏省连云港市考察学习,收获颇丰。学员们通过一周的实地走访调研,了解连云港市主导产业、港口建设、人才队伍、基层党建等方面工作,学习借鉴连云港市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连云港市是江苏北部的地级市,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连云港逐步成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越,特色产业集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连云港市制定了以“花果山英才计划”为统揽的“1+6”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覆盖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教育卫生人才等各类人才群体,聚焦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主导产业,持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城市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产业和人才“双链融合”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靠产业集聚人才,推动产业和人才“双链融合”。作为人才磁吸力有限的苏北城市,连云港市立足产业特色,紧扣产业需要精准引才。成立了人才工作专班,积极对接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开展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加强紧缺人才需求监测预警,同步绘制产业图谱和人才地图。制定出台2.0版人才新政,形成囊括项目启动资金支持、项目成长化资金奖励、项目融资及引才奖补的全流程支持体系,着力拓宽“人才朋友圈”。依托全市招商引资网络体系,优化提升“741+N”招才引智网络体系,把人才工作“嵌入”项目招引全过程,推动“项目+人才”打包引进、互促共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重点产业人才直评机制,对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直接纳入市“双创计划”支持。实践证明,城市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实力最重要的指标。当前,营口全面融入辽宁省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打造清洁能源、钢铁、黄金、铜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注重产才融合、双向赋能,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壮大产业链,以才兴产、以产聚才,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促进人才平台赋能创新发展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平台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平台赋能创新发展。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连云港市鼓励支持研发机构建设,注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中华药港、大科学装置、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太湖实验室连云港分中心等高端平台作用,持续吸附高层次人才、高端创新资源。通过设立离岸孵化基地,打破人才区域樊篱,鼓励企业到国内发达地区、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等“人才飞地”和离岸孵化器,就地使用人才资源。连云港市支持校地合作,高校院所到该市建立分校、特色校区、研究生院等,给予建设经费支持。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迁到连云港市办学,得到连云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连云港市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输送大批适用人才。平台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市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的平台载体,为人才发展搭建舞台。我们要借鉴连云港市的做法,在人才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注重培育建设研发中心、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离岸孵化基地等创新载体,持续吸附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带土移植”团队、高端创新资源,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营口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用暖心服务拴住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连云港市从优化社会环境、打造良好政务环境和人才发展生活环境入手,以暖心服务拴住人心。充分发挥自贸试验片区等园区优势,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提升人才服务自由度、便利度。拓展“无忧政策包”,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连云港市注重云端服务,打造的“人才服务e家”服务平台,安排人才管家24小时在线服务,及时受理人才诉求,随时组织协调督办,实时在线解决问题,实现了“人才政策全覆盖、24小时全在线、人才诉求秒回应快处理”的服务宗旨。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营口英才计划”,持续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建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薪酬制度、职称评审等关键环节改革,打造了人才服务云平台,完善各项服务举措,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为人才发展营造浓厚氛围。今后仍要“尽最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做实做细人才服务工作,打造人才服务队伍,推动人才政策通达“零距离”、兑现“零障碍”,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以本土育才补足产业紧缺人才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高校输送人才,以本土育才补足产业紧缺人才。连云港市坚持自主培养这一人才来源的主渠道,大力支持驻连高校建设,鼓励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业人才培养、产业工匠锻造,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探索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和高校共建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就业补贴等形式支持本地院校精准设置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城市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连云港市鼓励本地院校毕业生留连就业,对于调整新设专业和留连就业率提升情况,给予学校经费奖励。坚持“育人才”与“出成果”相统一,全要素保障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引导高校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集聚,使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我市现有本地高校3所,包括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两所高等职业院校,同时还有一批中职院校。按照我市规划,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1万,计划吸引3万学子留营来营就业创业。为此,我市在开展“万名高校毕业生引进计划”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全市教育资源,支持营口本地各类院校立足产业设置专业,面向产业创新培养人才,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平台,以本土育才补足产业紧缺人才,着力促进高校和产业人才供需两端的协调与平衡,助力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