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4时,盖州市滢辉水产加工厂负责人陈德辉就来到望海寨渔港码头,组织人手加工刚刚上岸的新鲜海蜇。该加工厂每年要加工410万公斤海蜇,其中一半出口,另一半供应国内农贸市场和酒店。
“就按最近这3天的产量来看,品质是20年之中最好的一年。”陈德辉说,仅这三天就大概有20万公斤绵蜇,现在已经与国内外客户有了预约,他们陆续都要到现场来采购、订货。
营口海蜇素以“绵蜇肉厚、沙蜇脆爽”闻名,但受海洋环境变化影响,2010年后绵蜇持续欠收。
随着营口渔业部门持续加大海蜇幼苗增殖放流投入,加之海上巡航执法检查,终于在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码头上,20余名渔家女手持月牙形的特制弯刀动作麻利,刀刃翻飞间,海蜇伞盖被精准地分割成薄片。不远处,年轻小伙们正将处理好的海蜇倒入盐渍池,结晶的粗盐粒簌簌落下,与海蜇碰撞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一曲来自深海的丰收乐章。
目前,营口有300余家海蜇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和合作社,约5万人从事海蜇相关工作,他们让营口海蜇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
正如海蜇在风浪中沉浮生长的特性,营口海蜇人用二十年诠释了“蛰伏—蓄力—爆发”的生存哲学。如今,迎着辽东湾的朝阳,新一代海蜇人正将营口海蜇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014年,营口海蜇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入选辽宁省十大渔业品牌。自2018年以来,营口市每年举办海蜇节,吸引投资并促进水产养殖业开放。自2020年以来,营口市已投放5.2亿只海蜇幼体。数据显示,营口市年均加工海蜇23.6万吨,海蜇加工总产值约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