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渔民来说,广袤的海洋,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发家致富的“钱袋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市区兰旗村的渔民们守着大海拓新路,从“看天吃饭”到“科学养殖”,小小渔村在海水养殖的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西市区兰旗村紧靠渤海,当地村民靠海吃海,多以捕捞或小规模养殖为生,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晟宏育苗场的经营者王乃松便是典型代表。起初,王乃松只养殖对虾,但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渔业培训,他大胆引入现代养殖设备,将单一的成虾养殖,逐步扩展到技术要求更高的虾苗培育领域。如今,他的育苗场每年大概出售2亿尾南美白对虾,3000万至5000万尾斑节对虾,3000万尾基围虾,稳定供应省内外的养殖户,形成了“育苗、养殖、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王乃松说:“我干的年头也不短了,我感觉这个成活率和育苗也有一定关系。育苗育好了,老百姓选好苗,才能把虾养成功。在第一关的时候没把握好,也会影响之后的成果。”
在王乃松的育苗场,“科学+生态”贯穿养殖全过程。从抗病性强的优质虾苗选育,到近百亩的“专业养殖用水”,再到标准化的捕捞、分拣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透着专业范儿。这也让对虾个头均匀、肉质紧实,成了省内外客商眼中的“香饽饽”。
随着规模扩大,王乃松的育苗场还吸纳了20余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增加收入3000余元。
从“小打小闹”到“基地化”养殖,王乃松的故事书写着新时代渔民的坚韧与创新。
王乃松说:“这些年我与市里的水产品部门、市农业农村局还有水产研究中心都合作过。比如南方的一些品种,像青蟹等海产品物种,我们也在搞实验,让养殖户去试点、试养,也挺成功,陆续我们想多做一些,发展更多的客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市区兰旗村有村民1200余人,其中200余人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全村养殖水域面积达2000余亩,养殖种类也从单一的对虾,发展到如今的贝类和海参,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