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大石桥市石佛镇的稻田里处处展现丰收盛景。在营口中帮农业有限公司400亩智慧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内,一幅“稻香蟹肥虾跃”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片曾以单一水稻种植为主的土地,如今因“稻渔共生”模式焕发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蓬勃生机。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以价值链、技术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为引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的创新实践。
走进智慧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一片片稻田被生态沟渠分割成规整的方田,水面下隐约可见虾蟹的踪迹。过去,这里水稻品种单一,如今,不仅种植了“盐粳219”“稻源16”等优质稻种,还同步养殖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和泥鳅,形成“稻+虾+蟹+泥鳅”的多元共生模式。
价值链上,“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农户的收益倍增。
这种转变源于市农业农村局对农业产业结构的精准优化。面对传统稻田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的现状,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开展水生生物品种试验。经过综合考量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养殖前景,最终选定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泥鳅作为主要养殖品种,并筛选出与虾蟹兼容性最佳的稻种,从而实现稻渔互利共生。
过去依赖经验,如今依靠数据,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智慧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的稻田边,物联网水质监测设备已安装到位,24小时不间断监测水温、溶氧量、pH值等数据,实时回传至智慧管理平台;无人机低空掠过,精准施播生物有机肥;太阳能防虫灯与二化螟诱捕器通过物理防控有效减少病虫害,为水稻与水产养殖提供绿色生态保障。
一体化智能管理模式,得益于市农业农村局对技术链的深度整合。市农业农村局完善稻田基础设施,扩宽、扩深原有排灌水沟渠,沿田埂四周架设高40至50厘米的防逃网,构建覆盖全示范区的监测网络,科技赋能让种养更省心。
投入大、风险高,曾是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为让更多农户获得更稳妥的风险托底,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营口中心支公司,构建“金融+保险”双保障机制——这正是“三链融合”中资金链的关键环节。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营口中心支公司农险部经理王业鹏介绍,“我们量身定制了专属保险方案。在水稻种植端,在政策性保险基础上额外叠加了兜底性收益保险。针对虾、蟹等水生生物,还专门设计了产量与收益双保障的保险产品,精准化解种植、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全力护航农户增产增收。”
以“价值链、技术链、资金链”为核心,从技术集成到产业升级,从金融创新到机制保障进行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一场破解农业发展痛点的系统性创新。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勇表示,“三链融合、风险共担、收益共生”机制是定心丸,让农业主体免受资金短缺、技术不足、风险难控的困境;对金融机构而言,是新赛道,培育了可持续的收益增长点;对政府和社会资本而言,是价值桥,双方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公共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同频共振。
如今,智慧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与欢跳的虾蟹共舞,智能的设备与幸福的笑脸交织。这场由“三链融合”引发的农业变革,正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