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市区依托优越的水域资源与成熟的养殖基础,构建起以特色品种养殖为核心、育苗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体系,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9月中旬以来,西市区迎来了南美白对虾的丰收季。西市区滨海街道办事处二道沟村养殖户夏海龙在自家的百亩养殖基地忙着捞虾、称重、装箱。渔网起收,只只鲜虾体态饱满、鲜活乱跳,一派丰收景象。对夏海龙而言,这满塘的收获是对一年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为了丰富养殖品种、提高收益,今年,夏海龙在西市区农业农村局帮助下从广东引进虾蟹套养技术,不仅打破了单一养殖结构的局限,更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
“我引进的是青蟹和草虾套养。今年青蟹平均每亩能产150多公斤,每公斤价格在100元以上。套养的草虾,分了6个坑,1个坑能出100公斤,利润也很可观。”夏海龙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夏海龙只是西市区水产养殖大军中的一员。西市区水产养殖面积近6500亩,对虾、海参、海蜇以及各种贝类等水产养殖户300余户,养殖规模稳定,年产量约1000吨,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西市区重点推进对虾育苗项目建设,现有对虾育苗场10处,年投放虾苗达9亿尾,育苗产业年产值超3000万元。完善的育苗体系不仅能满足本地养殖户需求,更形成向外辐射的供应能力,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西市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博书介绍,西市区聚焦市场需求与本地水域适配性,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海参、海蜇等优势养殖品种。其中,南美白对虾以产量稳定、口感鲜嫩著称,海参凭借高品质赢得市场认可,海蜇则形成特色养殖补充,多品类发展模式有效分散市场风险,提升产业抗波动能力。
近年来,广大养殖户纷纷成立合作社、注册品牌商标,西市区水产养殖产业正逐步走上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未来,西市区将以滨海街道水产养殖产业为核心,持续深化“养殖+育苗”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养殖规模,提升育苗技术水平。同时,积极拓展省外市场与线上销售渠道,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完善产业链条,全力打造生态高效、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