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车间,从市级赛事到国际舞台,近年来我市中职教育以“少而精”为引领,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脉搏精准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在特色化、专业化赛道上加速奔跑,为我市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强劲职教动能。
今年,营口市中等专业学校紧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浪潮,全新开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配套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实训室,实现学生“在校即实训,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
营口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杨小毅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案例和项目,比如常见的电机故障、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等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到车间实操技能的沉浸式打磨,我市中职院校构建起“学练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场景、真项目”中锤炼过硬本领。
“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经常安排我们到企业参观实习,接触更前沿的技术和实际的生产流程。老师们不仅自身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我们的问题随时都能得到指导。”营口市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东莘博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中职教育布局,围绕专业布局调整、职普融通建设、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明确工作方向和发展路径,新增设6个契合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本地区艺术类专业院校,营口市戏曲艺术学校多年来走出了一条“艺术+文化”的创新教学之路。学校打破传统戏曲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文化素养培育融入戏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营口市戏曲艺术学校京剧专业老师鞠莹说:“学生在学习剧目的过程中就了解这个人物,就了解人物背后传承的文化。对于他们不仅学到戏了,也学到了国家的历史,这样在表演的时候就会更有代入感。”
为强化实践育人成效,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设艺术实践学分,将舞台演出、创作实践等关键环节纳入学分考核,真正实现“以演促学、以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与实战能力。多年来,营口市戏曲艺术学校累计向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输送近3000名优秀生源。
大石桥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聚焦农业特色领域持续发力,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输送大批实用性人才。
大石桥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副校长马丽娜表示,在大力推进专业建设的同时,大石桥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还主动拓展校外培训,将培训范围扩大至周边多个乡镇,组织专业教师团队深入乡村,将技能送入农民手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学校还与当地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定制培训课程,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如今,我市现有独立建制中等职业学校10所,技能竞赛成绩亮眼,“少年工匠”不断涌现。今年在辽宁省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复赛中,我市斩获2金、4银、9铜,近几年更有14名毕业生入选辽宁省“兴辽未来工匠”培养计划,在各自岗位上展现出强劲竞争力。从专业适配产业到技能竞赛夺金,从教学模式创新到区域协同发展,我市中职教育正以“少而精”的特色路径,不断释放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