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洒禾下,谷香飘万家。十月中下旬,全市92.85万亩秋粮收获已超六成,预计月底前可颗粒归仓。田间地头,机械轰鸣,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好丰景”;而在这丰收画卷的背后,更蕴藏着生态和谐、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好钱景”。
万亩稻田连片如金,饱满的稻穗在秋阳下越发耀眼。数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纵横驰骋,所过之处,稻穗尽数归仓。更引人注目的是稻田里肥美的河蟹穿梭其间,这得益于我市大力推广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稻渔共生”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更展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等多重效益,成为营口大米从“好丰景”迈向“好钱景”的核心密码之一。这一模式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现代农业注入了绿色动能。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产品,更需好品牌。唯有擦亮品牌,才能让营口大米的“好收成”真正转化为农民的“好收入”。
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从最开始农产品粗加工的模式,到现在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制定了高端产品的生产线,满足不同渠道、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开启直播,在线上销售。
近年来,我市从种源创新入手,持续加强稻米品种研发与转化,积极扶持水稻育种企业。目前,全市优质稻推广面积已达30万亩,年繁育水稻种子约750万公斤,产值突破6000万元。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市着力构建“营口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形象,通过制定品质标准、强化市场监管、讲好品牌故事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推动大米产业提质升级。
据介绍,营口金桥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一直持续深耕粮食产业发展,依托大石桥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高标准粮仓,实现绿色智能化仓储,构建营口大米品牌,推动粮食企业深加工发展,让百姓吃上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优质大米,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记者手记
从扎实种粮奠定“好丰景”,到“稻渔共生”、品牌塑造拓宽“好钱景”,营口大米的发展路径清晰而坚定。这背后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只有当种粮有奔头、有赚头,农民才有持续的动力守护良田、精耕细作;也只有当一粒米的价值,在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充分激活,一个地方的农业产业才能焕发出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