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营口要闻 >  正文

37岁能人孙德文 一人种了全村田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迟春宇 韩雅竹

发布时间:2025-10-27

【字号:

分享: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旗堡村的田野间满是丰收的暖意。很难想象,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日常打理竟全靠37岁的孙德文一人。究竟是什么让“一人管理近千亩田”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几百亩稻田如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翻滚出层层浪涛,收割机穿梭其间,轰鸣声与稻谷脱粒的脆响交织成丰收的乐章。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老把式”,孙德文在这行干了11年。2015年以来,他通过承包、流转等方式,承担了全村800余亩水田的育苗、插秧、施肥、打药、收割等全流程服务。

孙德文能“一人管理近千亩田”,秘诀离不开“科技”二字。这些年,他始终紧跟农业现代化步伐,从“靠经验”转向“靠科技”。育苗环节引入智能育秧棚,通过恒温恒湿控制,让秧苗成活率大幅提升;插秧时用高速插秧机,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田间管理靠无人机施肥打药,不仅省工省力,还能精准控制用量,减少农药化肥浪费;收割阶段依赖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幅缩短收获周期。孙德文如今已经置办齐了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机械。采用这些机械作业,每亩地大概能节约成本300余元。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孙德文在种地上却很善于琢磨。11年来,他种植过的水稻品种不下10种,从老品种的盐丰、丰锦,到越光大米,再到今年种植的省优质稻种“天域16”“香稻219”“黑色水稻(香米)”,每一种他都能如数家珍,对其优缺点了如指掌。不断参加市里、区里的各种技术培训,也让他掌握了水稻种植各项技术。

今年,他还在200余亩稻田地里养了一些稻田蟹,他准备明年再增加一两百亩地,多养一些稻田蟹。孙德文坚定地对记者说:“未来,我还要建一个自己的烘干厂,稻米不用晾晒,直接烘干、自己加工,把老边区的大米推广得更远。同时也打算投资做一些文旅项目,像研学、观光旅游等。”

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旗堡村驻村第一书记冯馨是这样评价孙德文的,“他采取科学种植,采用科技赋能,在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循环,而且他还主动‘抬头看市场’,同时积极帮助身边的村民增加收入,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助力”。

没有高学历,却有“肯琢磨、敢尝试”的韧劲;依靠黑土地,用科技种出了新希望——孙德文用“一人管近千亩田”的实践证明,新时代的新农人,靠的是技术、拼的是创新。这片丰收的稻田里,不仅藏着他的汗水,更藏着新农人扎根土地、振兴乡村的坚定力量。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