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
在东北振兴的壮阔版图上,一大批民营企业向阳而生、茁壮成长。营口作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民营化程度最高、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9月,全市民营经济主体已达31.1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的97.03%;贡献72.5%的固定资产投资、81.5%的税收,促进16701人实现就业。
以“创新驱动”强内核、以“政策赋能”筑根基,营口民营经济活力盛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脊梁”。
在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辽宁希泰科技有限公司入驻14年间,产值增长30余倍,因产能需求接连建设3个厂区,成为区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拥有百年老字号产品的营口海纳食品有限公司推进年产5万吨调味品数字化生产项目,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全流程监控,保障品质稳定性,并计划2026年创建绿色工厂,体现传统产业与数智融合的实践;
历经20余年发展壮大的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铝材设备转型光伏组件装备,拥有742项专利,产品出口20余国,服务250余家新能源企业,成为行业标杆。其成功在主板挂牌上市,标志着营口民营经济迈向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回溯民营企业的发展之路,从产能扩张到数字化转型,再到全球布局,都彰显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向好,也意味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我市通过深化政企沟通机制、激发监管创新活力、加大金融支持等务实举措,打造“营口服务”品牌,全力托举民营企业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通过“书记市长会客厅”“政企开放日”等常态化活动,累计解决企业诉求88个,形成8期服务简报。“政企直通车”平台服务主体22.1万户,解决重点问题692件,诉求响应效率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亮剑护航”行动推动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46件,同比增长17.1%,万人发明专利量6件,超额完成三年目标。标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147家企业上报677项标准,主导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101项,省市级标准59项,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金融帮扶体系,以金融“活水”滋养市场主体,润企成长。自“两个健康”政策实施以来,市本级财政累计拨付1.3亿元,覆盖产业扶持、财税优惠等六大领域,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金融机构精准对接需求,为4561户企业发放贷款40.9亿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154.9亿元,同比增速17.17%,普惠金融贷款136.2亿元,增速14.5%。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攀高远行的强大引擎。
在2025年辽宁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市6家企业斩获奖项,获奖数居全省第三。35家企业入库市级“辽宁优品”企业培育库,两家企业入选质量强省领军库。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我市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
1950户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增标识注册量2000万个。辽宁东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绿色包装产业大脑入选省首批培育库,数量居全省第二;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智慧园区模式获评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5G工厂、智能工厂建设提速;我市3个项目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成功签约,金额达3.74亿元,同比增长45.5%。
通过强化科技企业培育,深入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和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三年行动,我市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持续提升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1月1日,我市即将举办第五届“营口民营企业家日”活动,这是我市礼遇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重要平台,紧扣“两个健康”主题,通过一系列活动释放市委、市政府与广大民营企业家并肩奔跑、共绘蓝图的强烈信号,通过法治化保障、常态化服务及荣誉化激励,构建起“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为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民营经济是营口发展根基所在、潜力所在、信心所在。长期以来,民营经济披荆斩棘、向阳而生,为我市全面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我市将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更有诚意的惠企举措,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