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孙文琴
近年来,公共卫生问题被全世界共同关注,公共卫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医学问题。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亿万民众健康幸福,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卫生监督等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医防融合不到位,防治严重分离
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临床医生更多关注个体疾病,忽略人群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公共卫生领域虽然注重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控制,但不能发挥临床医学在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中的作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割裂,严重影响到疾病控制工作。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不及时
近年,市政府加大了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血站、120、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疫情期间也暴露出一些专业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给疫情防控带来的风险隐患。如: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收治定点医院)布局不合理、功能欠缺、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市、县(市)区疾控机构仪器设备不足,实验室装备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医疗卫生系统难以应对突发疫情需要。此外,部分县(市)区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有时甚至拖欠、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专项经费。
3.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发展乏力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专业能力配置及管理都缺乏系统规划,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公益一类改革对整个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稳定造成了较大冲击,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收入水平普遍下降,人员流失严重。疫情期间,市疾控中心承担全市核酸检测任务,实验室3名检验人员不分昼夜,完成15,500余人份核酸检测。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但职业获得感和物质激励均不能合理匹配,致使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4.公共卫生信息化整体滞后,投入及人才缺口较大
现有信息系统多是围绕特定领域和范围而建设,属于相对封闭的系统,缺少能满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更不能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信息化建设公共资金投入与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且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同时,具有医学、公共卫生和信息学等多重背景的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明显缺乏,人才引进政策也相对乏力。
为进一步健全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完善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当前,着力处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省确定的标准,为市、县(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各类必要的仪器设备,重点提升实验室装备,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进一步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车辆、计划免疫冷链冷库和设备、健康教育器材的配备。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实验室用房和办公条件。
将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建设成为包含负压病房、结核病防控门诊、结核病住院部、传染病标准医学检验中心、救治烈性传染病医护人员隔离留观宿舍等功能设施的专科医院,使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符合现代传染病院建设理念,能够适应未来应对突发疫情需要。
市及各县(市)区要依托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单独或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和病区,落实传染病属地管理责任,理顺传染病病人转诊机制;其他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达到具备收治一般传染病及对可疑烈性传染病隔离观察的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市、县(市)区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要把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核定各公共卫生机构及公立医院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落实各项津贴补贴标准。要根据国办发[2015]38号文件“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投入由各级政府落实”“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等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要采取积极措施,保证国家和省在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配套资金的落实。要重点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等专项补助经费落实到位,确保及时、足额发放。
(三)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卫生人力结构,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防止目前这种公共卫生工作游离于临床治疗以外的情况,真正体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和公共卫生医师岗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并具体落实疾控任务,形成分工明确、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激励机制,健全相应的薪酬制度,体现工作价值,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吸引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待遇、科研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基于政策倾斜,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合力流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四)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全面统筹,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区域卫生系统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慢病监测系统,全面推广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生命登记监测系统、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等,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大数据的应用,提升信息分析利用能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型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解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矛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以及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我市全方位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构建立体化急救网络,在全地区内建立统一调度指挥急救网络体系,逐步实现统一指挥、统一救援的新格局,提高全市院前急救能力和急救水平。加快市急救中心停机坪、停机库和急救车库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效。
(六)加强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专业人员参与相应采购,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符合相应专业要求,明确责任,分级分类发放,做到关键时刻重要应急物资调得出、用得上。
二、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新机制
(一)提高全社会公共卫生意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依法履行主体责任,认真研究推进公共卫生工作,并将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在全社会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二)坚持医防协同发展
要明确“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预防,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三)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辖区人口数量、行政相对人数量以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新兴行业规模等因素,确定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建设规模,配备执法车辆和必要的设施装备。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与培养,全面提升卫生监督队伍综合执法能力与水平。
(四)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完善《营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统筹市、县(市)区技术、设备资源,分类组建由疾控、医疗、监督等专业人员参与的卫生应急队伍,按照标准落实装备配置,做好人才、技术、物资储备工作。以急性传染病防控、自然灾害及事故灾难、环境保护等突发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和应急处置为重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定期组织专家分析研判疫情及自然灾害、环境影响事件等可能对公众健康和医疗服务造成的不利影响,按时完成日常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建立智慧化、多渠道预警监测机制,及时研判风险,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