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营口市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三通二平台”工作的“三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为例,截至2020年3月,我市中小学学校204所全部接入互联网,校校通达100%;共有教室5228间,有交互功能多媒体教室4573间,通网4160个;有展示功能多媒体教室308间,通网263间,班班通实现84.6%;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204个,开通率达100%,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98.9%,初中以上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98.9%,我市相关工作建设水平与全省相当。全市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基本实现互联网校园全覆盖、数字教学资源班级全覆盖、教师网络注册全覆盖。
但是,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发展状况和应用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信息化“两平台”建设落后。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支柱。由于公共资源大部分需采购才能获得,我市师生可使用教学资源有限,导致师生参与资源和网络空间建设积极性不高,平台注册数量达标,但平台访问量少,制约了信息化与教育的融合。
二是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短板。我市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以满足多媒体教学为主,数字探究实验室、仿真实训室、数字图书馆等配备不足;能够为学生、家长提供教育管理平台的学校仅占22%,疫情期间,使用专门教学平台教学的学校也仅占24%。硬件、软件建设基础薄弱制约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师教学使用信息化手段比例达98%,多以播放课件、视频、动画等为主,学生课堂互动、探究学习不够。独立建设教学资源比例为42%,大多数教师教学以共享资源建设为主,资源形式以演示文稿为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
四是教育信息化理念有待更新。大多数学校都建有网站、公众号,部分学校还提供了家长、学生访问的统一认证平台,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家长了解学校信息的方式仍以微信、QQ等公共平台为主。虽然70%以上的学生使用过学校或市级以上组织建设的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但在本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过程中,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仍采用钉钉、腾讯课堂等公共平台教学。公共平台的开放、免费、便捷解决了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但从数据治理的角度分析,不利于教育和管理数据共建、共享,不利于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由1.0建设应用阶段步入2.0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服务新模式和教育治理新模式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复杂的迭代过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采取有效策略,以点带面渐进实施,以此推进教学改革、教育治理方式变革,逐步实现教育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精准化、教育教学管理决策科学化。一是充分发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专家的作用,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分类编制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方向,确定建设内容,制定建设进度。二是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优化整合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三是加快与省级平台对接,最大限度共享国家、省优质教学资源,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推动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前提。
二、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基础建设
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城乡、校际间存在差异,软件、硬件建设基础存在短板,亟待予以解决。一是在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持续推进信息化设备补充、升级,重点支持信息化建设薄弱的学校,缩小城乡、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差距。二是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引入第三方,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可能。
三、加强教学改革,推进智慧教育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改革。一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数字探究实验室、仿真实训室、数字图书馆建设,创设学校特色应用项目,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加强“三个课堂”应用,根据2020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通过专递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名师课堂的网络研修共同体、名校网络课堂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教育,为推动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动力。
四、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治理水平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教学、精准管理、精准评价、精准决策。加强信息化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能力培训。注重现有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应用和开发,提高系统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