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2021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正文

统筹谋划“沈大经济走廊”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

来源:政协营口市委员会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28

【字号:

分享:

致公党营口市委员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城市群,持续发力带动了区域的经济腾飞。现阶段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模式便是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联动经济走廊,助力区域发展。

沈大经济走廊通过快速交通线串联辽宁老工业基地最主要的工业城市,是东北哈大经济带重心和辽宁振兴黄金带。营口位于沈阳、大连两市中间,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在沈大经济走廊建设中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理应立足营口、放眼辽宁,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定位,积极融入沈大经济走廊建设中,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当前,辽宁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中南沿海省份,尚未形成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经济走廊,带动整个辽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

    一是沈阳、大连作为沈大经济走廊的两个端点,自身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实现辐射带动作用。本应发挥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应有的核心作用,但受东北经济低迷的影响,对各地级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辐射牵动作用有限,对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资源的吸引力逐渐衰退,很大程度上在省内进行资源的争夺和次生竞争,阻碍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空间。

二是沈大经济走廊沿线城市功能定位趋同,缺乏协调统一的产业规划,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辽宁自贸区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为定位,营口片区与沈阳片区、大连片区功能区之间存在着交叉;沈阳、大连、鞍山与我市都将石化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并配套专门的石化产业园;大连与我市紧邻,都建有船舶产业园区,大连港与营口港所具有的硬件设备基本相当;鞍山与我市的产业相似度很高,特别是菱镁产业更是有着同样的资源和产业底蕴。重复开发建设必然导致资源浪费,产业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

三是受资源储备、工业基础和发展历史的影响,也受各级行政区域划分限制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制约,并没有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思想。

在“十四五”期间,迫切需要构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沈大经济走廊一体化为引领,以区域协同合作、错位创新为依托的新发展模式,促进我市经济布局更加合理。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促进营口腹地作用的有效释放

沈大经济走廊的一体化发展是沿线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关键在于错位和融合并重,避免沿线城市之间由于产业趋同所导致的恶性竞争。一是依据比较优势和差异化发展的原则,淡化行政区划概念,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实现区域、产业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对区位相近、产业趋同的,统一制定专项规划与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在沈大经济走廊内的有序转移承接和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二是营口应立足地理和港口优势,积极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对接,虽然现在不是沈阳经济区成员城市,但营口仍然是沈阳以及沈阳经济区的出海口。应在汽车、装备、冷链、医化等特色物流产业上开展协同发展,为沈阳提供能源、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的专业物流服务。三是营口与大连在产业发展方面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可以立足差异化目标,在细分产业类别上错位、在主体和配套上角色错位,实现借势发展。针对大连港主打外贸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动营口内贸发展,为大连港外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营口与鞍山在菱镁产业上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应把在菱镁产业方面的协同发展作为重点,共同研究两市菱镁产业务实合作及协同发展工作,力争实现两市菱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五是要做到“一盘棋”、“一张网”,设法实现沈大经济走廊沿线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错位创新。

二、用好用活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使营口走向工业信息化快车道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使市场信息越来越对称,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商业思路相互融合渗透,使信息化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顺应科技创新、推动数据共享已经迫在眉睫。一是协同制造、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完善我市打造的“金小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助推沈大经济走廊数字、普惠金融一体化,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打造辽中南城市群供应链金融服务,全面增强数据共享性,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二是以“互联网+行动”“区块链+电子政务”助推智能化建设,促进营商环境优化。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充分调动营口民营企业家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地区工业产业特色,赢取产业发展新优势。

三、发挥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营口新经济增长极

发挥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的优势,赋予营口更加开放的弹性空间,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围绕自贸区创新试验田和综保区功能平台的作用定位,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制度创新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形成相互促进的放大效应。二是以综保区为依托,加快硬件设施和要素资源配置的完善,积极打造好跨境电商试点市。鼓励现有电商平台和传统外贸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仓”融入海外零售体系,推动海外营销渠道建设,以跨境贸易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培育壮大一大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和企业主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引入推广成熟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跨境商品与监管部门的有效对接。积极与大连港进行对接,争取依托营口综保区、营口港与大连港共同推进组合港建设,加快通关一体化进程,促进贸易便利化。

四、依托“海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区位优势,加快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步伐

营口具有“转身向海、背靠东北”全面开放的独特区位优势,港口交通物流体系日益完备,高铁、高速公路纵横发达,机场迅速壮大。尤其是营口港作为东北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岸,应充分发挥港口牵动辐射作用,积极融入沈大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整合海陆要素资源和双向衔接,加快“辽满欧”运输大通道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一是加强与沈阳港的合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东北亚国际物流与商贸中心,促进营口与沈阳经济区各市一体化发展。二是不断发挥营口港内贸航线密集的优势,深挖国际贸易物流潜力,合理规划大物流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连接沈大经济走廊沿线城市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培育开发国际航线,向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延伸,稳步推进多项港口间合作项目。

五、以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占比双高

一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发展。围绕我市“四基地一中心”的建设规划,积极谋划支撑产业发展的省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在我市布局建设。充分发挥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营口中心、辽宁大学(营口)城市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支持、鼓励本地企业主动与沈大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合作新领域、新内涵。加强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载体建设,完善区域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各类科研机构、创客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合作新领域。重点推进五矿营口中板、营口忠旺铝业、营口向阳催化剂、营口嘉晨集团等企业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开展校企、院企合作,推动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为我市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新引擎。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沈大经济走廊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类企业协调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建设营口科技大市场,打造科技资源集聚、科技创新交流、科技成果交易的示范基地,立足营口、服务辽宁、辐射环渤海。

六、坚持以人为本,筑巢引凤,促进人才有效回流

“人”才的聚集是发展营口新经济的基础,应重视人才回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一是鼓励个人、企业为营口引进各种学术机构与家乡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对接。鼓励海外学子和优秀的家乡人才回乡创业、兴业,积极组织参与“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建立重点外国专家联谊制度,力争引进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我所用,做到引人与引智相结合,为营口振兴发展引入“外脑”、注入活力。二是通过促进辽宁的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振兴吸引人才,建立健全促进人才有效回流机制。打造更加包容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完善相关的落户、养老、医疗政策,促进人才在沈大经济走廊内自由高效流动。通过人才的聚集带动经济的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才搭建舞台,做好体制机制和政策调整,为人才发挥自身作用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三是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归侨侨眷在积极融入沈大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助推作用,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引资引智成果成为侨海工作新亮点。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