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2021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正文

“十四五”期间高标准规划建设大辽河景观带

来源:政协营口市委员会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28

【字号:

分享: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辽河孕育了营口的城市文明,是营口人民心中的母亲河,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浸润着绵绵的乡愁。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大辽河沿线开发建设中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始终是散兵游勇、零敲碎打、时断时续、主题特色不鲜明,一直存在缺乏总体宏观设计与规划等问题。立足“十四五”规划,高标准建设大辽河景观带,对全方位塑造老城区的河海文化,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城市名片,擦亮大辽河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增强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如下。

一、依托自然资源,做好大辽河景观带总体规划

大辽河景观带应从上游开始至河口冲积带结束。应强化全流域的整体设想和顶层设计,建成一条集生态修复、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红色教育、自然科普、品牌推介、友好交流的城市景观带。一是利用自然景点建成生态观光园。例如,沟沿镇北万村现有2700亩芦苇荡,是我市规模最大的连片湿地,可以利用原貌的沟壑、水道打造成为“辽南白洋淀”。同时,也可以在北万村规划建设辽河民居文化博物馆。二是在营口老港区二码头、太古码头旧址西侧、永远角等地建栈道、观河楼或塔,附带小型餐饮等配套设施,方便人们观览大辽河延绵曲折流入渤海的秀丽风光。三是在永远角湿地或西海岸南侧建设鸟类保护站。借鉴东营市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做法,在永远角湿地或西海岸南侧建设鸟类保护站,便于进行鸟类救助和研究,便于市民观赏和保护鸟类。四是利用我市地处西海岸的自然位置,建设观赏夕阳坠海的景点。可在西炮台向南至北海建设多处观景台。即可观夕阳落日,也能赏鸟浪奇观。五是开发水田文化,打造营口大米的品牌。可在水源镇水源村、盖家村建设以水稻为主的辽河农业文化博物馆。

二、挖掘历史资源,重现营口近代历史繁荣篇章

追溯营口对外开埠160年的历程,梳理繁荣发展的脉络,保护、开发、建设一系列展馆、街区、主题公园、主题雕塑。一是在进一步完善百年气象陈列馆的基础上,加快邮政、海关、金融等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的建设进度。二是利用俄国领事馆、牛庄俱乐部、海口医院、英国太古轮船码头公司等旧址,深挖资源建设人文景点。例如,太古码头曾是我市航运发展的标志性见证。三是追忆解放战争史实,结合我市让辽河露面的民生工程,可将在建的城市广场命名为解放广场,并建设营口解放纪念碑和营口解放纪念馆,打造我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用新思维新概念重塑营口繁华的国际码头景象。以辽河大街(含辽河广场)为主线规划建设洋风中情、东西合璧的国际文化街区,引导成为时尚文化、时尚旅游、时尚创意的知名国际潮人街区。五是利用造纸厂的厂房建设工业博物馆。六是充分利用营口老港区吊具、设备等各种资源,建成港口码头文化的露天博物馆,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七是以百年气象陈列馆为核心,整修站前区园林街日式建筑群的现存建筑,复原老建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八是可利用史志还原,设立司马懿等三国人物塑像,复制三国时代战船等实物展览。《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38年,太尉司马懿奉魏明帝曹壑之命三讨公孙渊,司马懿兵分两路进攻襄平城(今辽阳),适逢大雨30余日,辽水(即辽河)暴涨,司马懿利用这一便利,率兵由辽口(今营口)乘船达襄平城,公孙渊退兵首山,终被击杀”。这么珍贵的历史资源不应被荒废,急需发掘利用。

三、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是办好节日文化。办好辽河开海节、浴佛节及西大庙庙会。结合端午节,做足水文章,组织开展龙舟竞赛等活动,增强节日文化吸引力。二是培育渔业文化。在站前区新兴村鸡爪沟、西市区河北街道、四道沟里营口渔业公司旧址分别打造三个渔港小镇,培育展现河口文化、辽河渔业文化,拉近人与河的距离。高标准建设四道沟渔港,形成海鲜交易集散、海鲜美食排挡,将四道沟地区建成连接北部西炮台景区、南部西海岸海滨浴场及东部恒大江湾住宅区并带动周边商贸发展核心地带。三是深挖民间渔家饮食文化,举办渔家饮食文化节。利用营口河海交汇“两河水”的海鲜食材,打造二道沟、黄旗、蓝旗、北海等几处辽东湾营口特色的渔家宴席,带动高标准的渔家乐。四是发扬辽河手工艺文化。在辽河老街建设辽河手工艺品文化展览馆,再现辽河沿岸居民织鱼网、编苇席、面塑、剪纸、布贴画、微雕、烙画等创作情景,力争建成省级非遗物质文化交流中心。五是建设辽河碑林。广泛征集营口籍作家、书法家作品和与营口、辽河有关的楹联、诗词、故事、传说、民俗并复刻在辽河沿线护栏上,打造辽河文化走廊,使之成为亮丽的文化风景。六是重建小红楼,重塑戏迷乐园。营口作为近代关东地区第一码头,京剧、评剧在全国小有名气,曾与天津、烟台并称北方三大戏曲码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建小红楼,延续营口戏曲根脉,再现营口关东戏曲码头风采,使其持续成为我市发扬国粹、培育人才的“摇篮”“阵地”。

四、结合地域特色,延续文脉包装城市品牌

充分利用国内外媒体和网络包装宣传营口的辽河文化。一是邀请海内外记者“走营口街拍大辽河,述说营口码头故事”。二是利用造纸厂、营口老港、渔轮厂、造船厂、电火花厂的一些工业旧址建设艺术街区,打造营口的798艺术街区,丰富城市艺术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三是包装好辽河民俗节庆活动。例如,辽河开海节原本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民俗,在西大庙有祭祀有场面。但当营口忽略了这一传统民俗,被盘锦二界沟模仿演变成“开渔节”。但是二界沟压根没有庙宇,缺乏祭祀民俗的文化内涵。所以营口应将这些反映民间民俗的节庆文化挖掘出来,包装成与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齐名的民俗节庆。四是重新包装营菜。营口地方菜系的口味在东北地区较为特殊,由本地山海河提供的自然食材,加上营口本地传统的做法,形成了口味独特的地方菜系品牌,区别于东北及周边其他城市。例如酱焖菜,原料依托于营口大酱。再如生腌生卤生拌海鲜,只有营口人偏爱这种刺身料理。政府应出台奖励鼓励政策,将营菜品牌做大做强。五是包装好夕阳观鸟。营口既是全国唯一一个能够观看夕阳坠海的地级市,同时也是全球八大鸟类迁徙地之一,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借助候鸟春秋两次迁徙,举办观鸟节庆,吸引鸟类研究学者、观测者和摄影爱好者集聚营口拍摄夕阳坠海、鸟浪奇观,做成营口品牌。

五、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城市对外影响力

一是建设交流合作阵地。建设营口辽河博物馆,将辽河与营口有关的内容全部收录进去,并发起辽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将与辽河流域有关的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流经各地的辽河文化内容集中展览。二是利用会议、会展等方式宣传营口,扩大影响。可开设辽河流域经济论坛、环保气候峰会、文化艺术展、美术书法摄影展、候鸟保护论坛等对外交流平台,弘扬辽河文化。三是利用民俗文化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成立营口妈祖文化研究会,由营口发起邀请天津、福建、台湾等地组织妈祖文化论坛暨营津闽台两岸四地经济文化交流会。四是筹建营菜博物馆,在职业院校建设营菜传承培训基地,定期举办营菜大赛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烹饪比赛。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高质量建设大辽河景观带纳入城市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只有从弘扬辽河文化、激活历史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努力把散的穿成串、把断的接成链、把碎的连成片,让遗存遗址再现往日风采,才能把大辽河景观带建设成宣传营口历史的文化带、展现河海风情的旅游带、对外开放的活跃带。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