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六稳六保 > 保障和改善民生 > 政策 >  正文

营工信发〔2021〕4号: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营口市通信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营口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通知

来源:工信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8

【字号:

分享:

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营口市通信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营口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通知

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提升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赋能能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夯实公共服务平台与融合生态载体,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水平,形成实体经济与工业互联网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二)基本原则

立足营口市产业特色和转型升级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以5G、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技术为重点夯实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以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功能区为切入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解决方案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生态,赋能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主要目标

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对营口工业经济引领效益显著增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形成良好氛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技术产业体系构建及融合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各行政区域、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重点行业打造5个企业内网改造建设标杆。标识解析体系创新赋能作用显现,二级节点达到4个以上,接入企业超800家,标识解析注册量破亿个。推广“星火·链网”骨干节点项目应用,接入企业超100家。打造2个以上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推动营口自贸区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重点行业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新模 式新业态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产业链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 高20%以上、新模式应用普及率达到50%以上。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创新能 力显著提升,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 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等普及应用程度明显提高,培育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

——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 全分类分级管理有效实施,聚焦重点工业领域打造10家贯 标示范企业。培育创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创新示范园区,基本形成覆盖全网、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网络体系建设行动

1.加快工业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哑设备”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鼓励企业、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异构网络信息互操作标准研制,推动多层级网络信息模型体系建立,实现跨系统的互操作。

2.推进企业内网改造。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技术,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加快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 网络融合。推动产业园区构建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 提升园区信息传输和信息感知能力,推动园区服务和产业协 同发展。

3.推进企业外网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   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推动工业企业、工业  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量外网。探索建设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 推动企业利用交换中心实现网络互通、平台互联。

4.深化“5G+工业互联网”。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应用场景推广。积极探索5G专网建设,推动工业5G专网试点。推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5G网络化改造、应用孵化、测试验证等服务。

5.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地图。提升覆盖全市和装备制造、 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公共服务能力,探  索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运行、应用的全景视图,为建 网、用网、管网提供支撑服务。

时间节点∶到2023年,打造5个企业内网改造建设标杆,高质量外网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推动“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标识解析建设行动

6.开展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工业互联网标识 管理办法》,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企业资质管理,强化标识 企业监管。围绕支撑产业发展,继续推动企业建设行业级、区域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鼓励工业企业与通信、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基于标识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创新。

7.加速标识规模应用推广。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  务等环节应用,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  APP等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对接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冷链物流、应急物资、智慧城市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征集典型应用案例。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大赛。加快主动标识载体应用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

8.推动“链网融合”应用。依托“星火·链网”(营口)骨干节点,构建基于标识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开展区块链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建设分布式、多方参与、广泛共识的交互与信任体系,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对象标识机制、统一的身份认证机制和统一的价值交换机制,实现对异主、异地、异构信息的智能关联,同时通过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保证数据的“真实”与“透明”。

时间节点∶到2023年,建成4个上线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超800家,标识解析注册量破亿个。推广“星火·链网”骨干节点项目应用,接入企业超100家。

(三)平台体系壮大行动

9.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营口自贸区等园区及重点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工业资源要素集聚,加速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变革。

10.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建设和推广应用,鼓励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设区域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分行业、分区域打造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11.发展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特定工业场景和前沿信息技术,推动建设云仿真、数字孪生、数据加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等技术专业型平台,推动前沿技术与工业机理模型融合创新,支撑构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

12.提升平台服务供给能力。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企业,加快完善数据集成、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汇聚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经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提升平台工业数据集成管理及工艺、控制、运维等工业机理建模能力,提高平台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服务能力。

13.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技术   改造,加快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带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形成以平台为核心,基于“数据+模型” 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新建   企业和项目直接采用云服务方式,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

时间节点∶到2023年,工业企业及设备上云数量明显提升,打造 1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推动营口自贸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四)新型模式培育行动

14.发展智能化制造。推动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业链上云”等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人机界面装置、伺服驱动装置、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装备、边缘计算、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新技术新装备,开展“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15.加强网络化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不同环节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智慧物流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生产能力高效匹配、基本实现零库存,提高生产组织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16.推广个性化定制。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动装备制造、服装、钢铁等行业重点企业建设模块化组合、规模化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加快消费互联网  与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提高用户参与度,实现产品供需两   端的精准对接和高效匹配,提升企业快速高效满足用户个性  化需求能力。

17.拓展服务化延伸。推动装备制造、智慧消防、消费品等行业重点企业建设基于专家系统的产品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诊断、故障预测等管理平台,开展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产品优化等在线支持(增值)服务,加快从传统生产制造和销售产品,向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实现从单纯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

18.实施数字化管理。推动各行业重点企业利用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各类数据资源,打通企业核心数据链,构建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新模式。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对企业进行全方位仿真和模拟,基于数字化模型提升企业智能决策、精益制造和精准服务能力。

19.挖掘5G应用场景。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合作,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围绕钢铁、装备制造、 石化等重点行业加快5G赋能融合,聚焦关键流程、关键工艺和关键环节,挖掘提炼5G+智能工业控制、5G+智能机器人、5G+VR/AR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场景。

时间节点∶到2023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和应用场景,加快在工业企业复制推广。

(五)产业协同发展行动

20.培育领先企业。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带动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和前沿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培育围绕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的通用供应商、具备细分场景技术优 势的专业供应商、与行业知识经验及需求深度结合的行业供 应商。加快解决方案应用推广,促进方案的不断丰富完善。

21.强化主体协作。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试验验证与产业化推广,壮大跨界协同创新生态。

22.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创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参与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遴选工作。积极引导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探索具有营口特色的发展模式。

23.建设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体验环境,促进平台供需精准对接和协同创新。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汇集供应商资源与企业需求,促进精准对接。

24.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推动营口自贸区等产业园区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强融合应用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节点∶到2023年,完成营口自贸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园区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等。

(六)安全保障强化行动

25.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积极落实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制度。明确企业安全责任要求和标准规范,加强指导监督,深入开展宣标贯标、达标示范。积极落实逐级负责的监督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6.加强网络安全供给创新突破。加强协同创新,针对 自动化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 远程信息处理器(T-BOX)等关键核心领域,鼓励重点网络安全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攻关,打造具备内嵌安全功能的设备产品。针对流程工业、离散工业差异化特点,加快形成优秀安全解决方案和供应商目录,实现供需快速精准对接。

27.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壮大。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推进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能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系统等项目建设,  加快培育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网络安全企业。鼓励企业加强与奇安信、腾讯等网络安全领域重点企业合作,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形成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带动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

28.强化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能力。鼓励工业企业与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专业机构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地部署和改进安全防护措施,提升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工业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在网络改造、IPv6部署和5G应用过程中,按照网络安全标准要求,开展安全评估,部署安全设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建设运营企业加强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确保平台、标识解析系统安全运行。

时间节点∶到2023年,聚焦重点工业领域打造10家贯标示范企业。培育创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创新示范园区,基本形成覆盖全网、多方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市区两级联动协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作,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国家、省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重大规划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重要事项。积极协调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高校、科研院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等工业互联网方面专家,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咨询、重大课题研究、建设方案指导等工作。

(二)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广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推 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专利保护维权服务,打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络部署 与应用落地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省级财政资金政策引导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等,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发挥市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对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领域试点示范等企业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各县(市)区、园区出台财政支持政策。

(四)深化产融对接合作

拓宽企业信息化建设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发挥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完善银企对接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信贷扶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与产业直接结合的金融服务。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