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大辽河口湿地,三五成群的水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翠绿的芦苇荡在风中摇曳。这片曾因生态退化几近“沉默”的湿地,如今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大辽河生态治理的关键战场,我市通过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湿地保护与城市污水治理,交出了一份“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答卷,不仅让河流重现生机,更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每年四五月间,数以万计的候鸟在大辽河入海口处停歇、觅食。潮起潮落间,鸟儿飞起飞落,形成蔚为壮观的“鸟浪”。
“现在,来这的候鸟、留鸟越来越多。”在大辽河入海口拍摄水鸟10多年的傅义增说,“鸟浪”已经成为营口这座海滨城市靓丽的“金字招牌”,吸引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来“打卡”拍照。
“鸟浪”奇观是对营口这座河海之城“生态补偿”、湿地“入城”的诠释与回馈。2017年,我市投资启动永远角垃圾堆填场污染治理工程。经过3年治理,盘踞在永远角湿地的垃圾被彻底消除,同时,我市设定一般湿地名录,对大辽河入海口周围的虾池、养鱼池全面拆除、清退,恢复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营口西炮台遗址北侧挖掘浅塘、注入淡水、投放鱼苗,为候鸟营造栖息地、觅食地1.3万平方米。我市现有湿地面积20多万亩,共记录到湿地水鸟5目10科45种20多万只,其中鸻形目29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7种。
如今,大潮过后,大辽河入海口湿地一片浮光跃金,芦荡间、碱蓬间,鱼翔浅底,候鸟栖息地与人的居住地“近在咫尺”,人与鸟和谐共生。
悠悠大辽河水奔流不息。从大辽河入海口出发,沿河向上游行进17公里,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出现在我们面前。2019年,这座营口北部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后结束了市区北部生活污水直排大辽河的历史。
“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日处理污水规模达2万吨。”辽宁洪城环保有限公司虎庄河分公司经理于义亮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厂采用AA/O厌氧——缺氧——好氧法+MBR膜污水处理技术的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化纤厂潮沟一直是市区北部老城区生活污水排放入大辽河的渠道。自从北部污水处理厂建成全面担负起收纳、处理区域生活污水的“职责”,潮沟河水也悄然清澈了,臭味没有了,今夕对比“颜值”变高了。
据了解,早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就集中开展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营”,实施了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工程、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等13个项目,有针对性的解决影响河流水质的问题。
为随时监测大辽河(营口段)水质,在辽河公园内坐落着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站设有水温、溶解氧、pH、氨氮、总磷、总氮等九项监测指标,均为自动监测仪器,四小时监测1次,每天监测6次,相关数据直接传输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至今,大辽河(营口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满足国家考核要求。
近年来,为了让大辽河美起来、绿起来、亮起来,我市持续推进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辽河滨河体育公园、渔市码头、潜龙乐园、仙鹤湾……一个个大辽河新景呈现在人们眼前。每逢节假日,吸引众多市民打卡拍照。
编后话
大辽河,见证了营口从古至今的变迁与发展。她以母亲般的胸怀,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了营口的文明与繁荣。大河奔流,不舍昼夜,随着综合治理不断走向深入,“母亲河”愈发欢快地奔向大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日益流向更多人的心田。如今的大辽河日新月异,生态和谐,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的画卷,静静讲述着新的营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