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沿海产业基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园区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同时持续夯实发展后劲、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凸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位于沿海产业基地的营口建发盛海有色科化有限公司多金属复杂金银矿综合回收技术升级搬迁扩建项目和精制磷酸及磷酸铁前驱体项目总投资150多亿元,是2025年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近日,该项目两大核心主厂房顺利封顶。
营口建发盛海有色科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阳介绍,磷化工项目复合肥装置与氟硅酸钠装置两大核心主厂房于10月17日顺利封顶,预计明年六七月间将陆续投产,届时上下游产业将实现千亿元产值,解决就业岗位近3000个,为营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沿海产业基地高度重视大项目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机制、一抓到底”项目推进机制,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发展夯实后劲、积蓄动能。“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9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30.33亿元,建发盛海、营新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五年来,沿海产业基地深化科技服务意识,建立“三级科技创新联系人”制度,多渠道宣传科技政策,为园区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奖励2000余万元。
沿海产业基地企业服务局副局长牟誉告诉记者,园区以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先后成立多链融合服务团、新质生产力育成工作站等园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065亿元。认真落实科技特派工作,持续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承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市“揭榜挂帅”项目3项。
目前,沿海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占园区已投产工业企业的近30%,优质企业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专业从事光伏加工及检测设备制造的民营上市公司,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公司董事李轶军表示,凭借管委会在政策、土地和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公司建成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年产值突破25亿元,研发的高效电池片设备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250余家新能源企业,朝着打造全球一流光伏装备基地的目标迈进。
营商环境是稳定企业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深化改革到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从园区“管理者”到“服务者”,这让沿海产业基地营商环境局(行政审批局)局长刘月洋深有感触。
刘月洋表示,“十四五”期间,“一网通办”已成为园区标配,企业开办、项目审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我们与市级部门联动,推行‘免申即享’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申请,惠企政策资金自动兑现,让企业集中精力搞发展。除了服务的便利 ,我们致力于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环境,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吃下长期投资的定心丸。”刘月洋说。
不断夯实的硬件基础、加速聚集的改革成果、可感可及的营商环境,凝聚成壮大园区经济的强大合力。五年来,沿海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60亿元,年均增长9%;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到7.62%;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2.33亿元,年均增长14.3%。同时,累计签约项目375个,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80%。
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王爽表示,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沿海产业基地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沿海产业基地将继续扛起全市经济“跳高队”和“坚强前哨”的担当,聚焦主责主业,聚力提质强能,不断增强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