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4.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3.7%,相比2017年净增2.6万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 135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8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33个,社会养老床位1.5万张,能够为入住老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达到80%,千名老年人床位拥有床位数27张。
我市自2018年5月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根据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规定的试点改革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民政厅的大力指导和各(县)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推进路径,积极采取措施,精心组织推进,养老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一、领导重视,夯实工作基础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将试点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民政、财政、卫健委等13个部门为成员的市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分工,市领导先后3次组织召开试点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并及时解决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市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大力督办,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推进试点工作。
(二)加大政策创制力度。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围绕10大类37项的试点工作任务,按照“设施+扶持+人才”的思路,全面系统地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先后出台《营口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营口市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方案》、《关于推进居家和社区医养融合工作实施方案》、《营口市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营口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规范》等19个相关文件,为我市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高效推进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按照《营口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全地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开通全市“12349”养老服务热线,实现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对接。在辽宁地区建设首家融合了12349热线电话、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当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平台突出社区与居家联动,医、护、养等资源实现深度融合;突出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方式精准化、服务过程高效率、服务结果高质量。在运行机制上,平台通过云计算,深度挖掘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偏好和特征,进而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目前我市养老行业服务获取渠道单一、行业监管力度缺乏、技术管理手段落后、养老服务信息零碎的养老行业运作模式,让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享受到“智能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四)高质量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营政发〔2014〕6号)中“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每百户2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坚持四同步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相关要求,以建成“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设施,强化点位功能。通过新建、购置、租赁的方式,整合利用社区(村)闲置资源改造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出台《营口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设置和服务标准(试行)》,着力打造标准化的养老服务设施。从便捷、舒适、温馨、安全等方面统筹考虑,明确选址、建设、服务等要求,重点设置助餐助洁、康复护理、日间托老、短期托养、老年教育、老年活动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全市101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互助点和133个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设施建设。2019年,我市新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0家(已有16家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50%,同时,我市利用公办养老机构自身资源和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高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老人用餐等专业化服务,目前,我市50%的公办养老机构开展了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延伸工作。
(五)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一是加强医疗机构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合作。整合社区(村)卫生所功能,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托养机构提供服务,在社区开展巡诊、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活动。二是统计城乡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完善社区医生服务机制。积极推进社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工作,逐步扩大覆盖面。深入推进社区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服务,继续将居家老年人群作为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和优先对象,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继续实施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评估,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三是推进完善社区老年护理站建设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综合调度机制。依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为居家失能老人、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开展上门照护服务。鼓励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组织参与卫生所、护理站建设。此外,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要加大有关康复教育、宣传、培训等的力度,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养老全过程,开展融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预防、护理、康复服务。
(六)精准完善特殊困难老人基本服务。出台《营口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营口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准入制度》、《营口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对我市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力进行调查摸底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建立了数据库。通过推行个性化“套餐服务”的为老服务模式,聚焦特殊困难的失智失能老年人,保障重点群体的个性服务需求,截至2019年4月底,数据库共录入特殊困难老人939名,其中失能老人283名,半失能老人656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居家保洁、精神慰藉等方面。现已实现特殊困难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覆盖率50%的既定目标,力争2019年覆盖率达到70%。
(七)多措并举增强养老行业吸引力。出台《营口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补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分别就老年服务与管理类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补助对象、补助条件、补助标准及补助程序几大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补助金额标准为本科及以上毕业生6万元;专科(高职)毕业生5万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4万元。鼓励市内职业院校、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开设相关专业、进行养老技能培训。此外,我市积极引导具有医疗、心理学、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困难老人提供医务护理、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
2018年,我市共计培训专业养老人员300余名,并且正在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筹建市本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引入、培育一批以“青鸟软通集团”、“向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阳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等为代表的专业化养老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通过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激活多元供给的“大市场”。
(八)探索创新型志愿者服务模式。探索“时间银行”等有效模式,推动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时间银行”是一种新型志愿服务模式,是将社区居民或志愿者以及低龄老年人在服务中付出的劳动时间换算为“爱心时间”,并“存入”社区专门设立的个人账户中,当志愿者本人或家人需要帮助时,就可以到“时间银行”去支取服务时间,其他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帮助。下步我们研究将“时间银行”项目嵌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专业服务的优势,推动“时间银行”项目与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格局,保障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下一步打算
围绕您的建议,我们下一步将进行以下工作:
(一)通过配套政策激发活力。进一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监管、绩效跟踪相应政策,不断激发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活力。
(二)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建设保障措施,落实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求,全方位提高养老设施服务覆盖率。
(三)继续加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整合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满足困难群体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四)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功能。以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养老服务的深入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主题参与、服务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养老服”供给体系。
(五)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以营口技师学院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开展养老护理员、机构管理人员、社会家庭成员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人才队伍能力质量提升,2019年计划完成培训300人。
以上是对您提案的答复,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营口市民政局
201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