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村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关注以及提出的宝贵建议。提案中提出了加强产业扶持,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并且有的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提案,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培育集体经济。2018年4月,我市启动大规模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省、市、县共选派干部721名,到23个乡镇和644个村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派驻工作,选派干部克服困难扎实履职,埋头苦干,累计组织村党组织学习8200余次,讲党课2400余次,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54人、发展党员459人、培养后备干部194人,参与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0个、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8个,显著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同时,组织部门、财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实施了“营口市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孵化工程”,建立了市级“孵化池”,成立了“专家人才库”,整合扶持资金1.15亿,先后选育试点项目150个,其中省级项目36个、市级项目99个、待孵化项目15个,村集体实现收益近2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集中干部力量,形成推进合力。乡镇党政领导合力抓,如梁屯镇、矿洞沟镇、什字街镇、暖泉镇、周家镇、黄土岭镇等等,书记镇长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把产业扶贫当做重要举措来抓,如梁屯镇果袋项目、食用菌项目,黄土岭镇平菇项目等等。同时,发挥选派干部帮扶作用,与镇、村合力想办法、谋发展,帮助引进企业69个、争取致富项目资金3362万元,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70个,建立集体经济项目175个,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产业融合,促进产品销售。在巩固原材料和粗加工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品牌建设,间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于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不断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目前共入驻食品加工企业9个,形成了以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的食品产业集群。同时,我市重点加强了“营口大酱”“营口海蜇”“盖州葡萄”和“盖州苹果”的品牌建设与宣传,使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全市农产品品牌已发展到179个,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品牌23个、省级农产品品牌50个、市级农产品品牌106个。在“互联网+”电商扶贫上,经过市邮政局、扶贫办等部门争取,“京东·中国特产·辽宁巾帼扶贫馆”省内第一家市级馆将落户营口,依此为依托,我市成立了“营口农产品推广馆”作为销售优质农特产品线上推广销售平台。邮政公司投资228万元建设一个450㎡的线下展示馆,进一步展示推广农产品,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新模式。
四是整合政策资金,统筹实施项目。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资金,如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扶贫专项资金等政策,整合资金项目,统筹实施,带动贫困户增收。大石桥市黄土岭镇整合壮大村集体资金和扶贫资金在汤而沟村建立养牛项目,由原购入20余头牛,现已新生10余只牛犊,项目在今年就能产生效益。同时村干部利用金融贷款与养牛项目结合,组织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领养,村提供饲料和技术指导,有效带动村贫困户脱贫。同时,黄土岭镇整合民委少数民族扶持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拟在先锋村建立葡萄暖棚,目前正在建设,预计11月完工发挥带动效益。
五是突出特色优势,加强项目建设。利用我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性,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等方面发挥特色优势,如种植果蔬、牛、驴、绒山羊、山野菜等等,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项目。今年全市拟纳入项目库41个,正在推进实施22个,进一步增加项目储备,保证产业扶贫工作不断进步。
6月24日,我市组织45个乡镇主要领导、扶贫办工作人员共计120余人在汤池镇、黄土岭镇开展了产业扶贫现场会,加强交流学习。下午在黄土岭镇政府召开产业扶贫工作调度会,进一步分享产业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总结了半年工作,并安排部署下步工作,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注重资金整合,进一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营口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