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现立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政府财政加大医疗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力补我市医疗短板,建设好医疗民心工程,满足营口人民医疗需求”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以医联体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7〕79号)等文件精神,我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营口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营政办发〔2017〕48号)。自2017年3月起,营口市中心医院、开发区中心医院、大石桥中心医院等均相继组建了医联体,充分发挥区域内龙头医院的带动作用及资源优势,坚持常见病、慢性病在社区中心诊疗,急危重症、疑难病例上转到医院诊疗,康复病人返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原则,利用病种打包付费等医保优惠政策,使百姓能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营口市医疗联合体内按病种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营卫发〔2017〕81号),通过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发挥医保基金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工作,使得我市医联体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媒体的肯定及广泛关注。2019年我委将重点推进营口市中心医院和西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及大石桥中心医院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步推进市县医联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全部县级医院,并延伸到乡镇卫生院;医联体内部形成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顺畅的分级诊疗模式。
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结构短板。
(一)完善医疗机构规划布局。起草《营口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社会办医格局,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养老、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规范社会办医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办医整体发展水平。
(二)做好民生实事项目。2019年我市确定安排15件民生实事项目,其中在全市卫生健康领域安排2项,两项工程总投资规模4000万元,这是市委、市政府加大医疗惠民力度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重要载体。为切实做好“双提升工程”,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市中心血站、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环境;建设市精准医学检验中心,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填补我市高精尖临床医学检验项目空白)和城区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扩建西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填补城区没有二级综合医院的空白;改造原中级法院审判楼,解决市口腔医院用房短缺、发展受限问题,市中心医院停车场以及医院环境建设工程),我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2019年全市民生实事“双提升”工程方案的通知》,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项目单位负总则的领导小组,建立“双提升工程”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强化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促进民生实事当年完成、当年见效。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按照一县区一原则、一乡镇一策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公益性。结合不同地域特点,按照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6所中心卫生院(大石桥市2所;盖州市3所;老边区1所)。中心卫生院以外乡镇各设置1所一般卫生院。覆盖农村人口较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增加以所在街道作为识别名称的卫生院为第二名称。在站前区、西市区各选择1所基础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并由营口市中心医院纳入医联体管理,实现城市市、区、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能力,确保患者“下得去”,基层“接得住”。同时与医疗保险、新农合管理部门确定了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机构管理。
三、持续提高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
(一)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分析与运用。开展促进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专项行动,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以营口市中心医院为试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落实“两个允许”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量化体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推进医院制度化管理,2019年底前所有二级以上医院要全部制定章程。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营口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抓手,继续巩固深化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行志愿者服务等5项改善医疗服务工作有效制度,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日间医疗服务等10项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用好改善医疗服务的“指挥棒”,促进管理精细化、路径一体化、服务多样化。进一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改善医疗服务上打好“温情牌”,在流程再造上动真碰硬,解决服务上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全面落实各项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排查、消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风险隐患。继续建立市级专科质控中心,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继续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名医评比活动,争创省级重点临床专科。
(四)提升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在科学分析现有学(专)科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整体推进、错位发展、优化服务的原则,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做强做大市属医院,提高城市首位度。继续做强全市有影响的优势专科,错位发展心理卫生、眼耳鼻喉、口腔等薄弱专科,提升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能力;推进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骨伤科、中医妇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和市属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
(五)强化基层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做好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全科转岗培训人员的覆盖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鼓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和需求,开展多渠道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岗位招聘,不断加强和充实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定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年底前实现每万人口拥有2.5名全科医生,2020年实现每万人口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通过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等途径派驻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出诊,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能力,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四、切实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核定市属医院编制备案总量,实施备案制管理,盘活用人机制。完善公开招聘的措施,合理规划招聘名额分配,给医院和各科室充分的自主招聘权,人事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予以监督,打破事业编制的条框,不拘一格引进人才。落实市委市政府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
五、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将规划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在市中心医院与西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内试点情况,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拉大上下级医院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的差距,逐步扩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的政策覆盖面。降低大医院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提高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的报销比例,激励大医院放手病源,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家庭往诊、社区康复、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金支出范围,开设门诊统筹、慢病门诊、取消住院起付资金、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优惠政策,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提高基层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增强群众就医体验。
六、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必要保障,是落实医改五项制度的基础和保证,拟定2020年底前,建立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管理,实现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双向转诊、咨询互动、远程会诊、绩效考核、质量控制、数据分析系统和移动应用等功能,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
营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