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围绕产业发展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7年4月10日自贸区营口片区正式挂牌,规划面积29.96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经过3年多发展建设,营口片区充分发挥“自贸区、高新区、综保区”三区融合优势,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在机制体制、营商环境建设以及产业聚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探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营口片区正在制定相关的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规划和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我们将充分吸纳九三学社省委提出的相关建议,推动自贸区建设,在先行先试、在开放创新方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一、面向主导产业升级,谋求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一)制定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发展
营口片区成立之初,围绕营口片区总体建设方案和总体规划,聘请上海复旦大学研究院编制了《营口片区产业规划》、聘请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编制了《营口片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规划》,从顶层设计方面为营口片区产业发展做出了超前谋划。并制定了《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产业扶持政策》以及《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高新区、人才、综保区等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营口片区已集聚了中国五矿、可口可乐、德国马勒、忠旺集团、东盛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并随着汉吉斯冷链物流、京东商城、橘子分期、中石化易捷跨境(营口)国际商展中心等一批新业态的项目相继进驻,已基本形成了以智能安全装备、节能环保材料、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及以商贸物流、跨境电商、科技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着手建立产业空间体系,推动创新发展
为将营口片区打造成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示范区和营商环境建设的样板区以及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营口片区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创新动力源,已将此项工作列入营口片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工作。建立“打点、连线、拓面”的产业孵化导入创新模式,构建类中关村产业生态系统。进一步梳理和细分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安防装备、智能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瞄准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工业物联网、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型业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行业原创性、共性技术研究。通过产业规划布局、产业协同、科技金融、运营管理和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快优势产业链不断延伸,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建立产业空间体系来推动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加速产业集聚
营口片区自挂牌以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着力于打造东北最佳营商环境。经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已构建了极简高效的审批体系,严宽相宜的监管体系,一站式的跟踪服务体系。“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以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的通报表扬。营口片区在简化审批、综合监管以及促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方面推出的“出版物业务许可与网络发行联办制度”“多领域实施包容免罚清单模式”“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以及“推动形成国际绿泥石海运规则中国标准、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创新经验与做法得到国家部委的认可与肯定。
今年为深化营口片区营商环境改革,加大对高端经济要素吸引力,营口片区对标国际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责任导向和效果导向,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了《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高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通过在企业开办、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14个所属领域提出的61项具体改革举措,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达到加速产业集聚的目标。
二、理顺体制机制,构建政令核心和分工有效的机构建制
营口片区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成立之初营口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营口片区运行管理的意见》《关于调整完善营口片区与市本级、市(县)区、园区财税管理体制的意见》,为营口片区的发展建设做好了架构设计。明晰的确定了管理范畴,企业归属,财税体制等事项,理顺了营口片区与其它县区园区的关系。
营口片区实施自贸试验区、综保区、高新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全新的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套班子、一支队伍抓自贸试验区建设,明确“管委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三级“扁平化”管理框架,实现了机构精简、权责清晰,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层级,使大多数人员下沉至服务一线,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能力,提高了对企业的服务效率。
三、强化内部激励机制,理顺政府公职人员、雇员身份界定和薪资待遇
营口片区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不唯身份、不唯出身、不唯学历,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分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营口片区干事创业活力。营口片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为全省开发区、园区机构改革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一是总量控编,员额动态管理。采取“编制人员+聘用人员”方式,实施总量调控,动态管理。市编办、市人社局每年为营口片区核定一次员额数量。
二是改革内设机构,按需因事设岗。出台《部门设置及岗位设置办法》,根据工作需要,在编办批的内设机构外,设置了金融服务局等内设机构,分别承担国家高新区、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三套国家考核体系内容。
三是打破身份障碍,实行全员聘用。出台《营口片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岗位选聘办法》。无论体制内外、无论级别高低,一律实行聘用制。
四是工资总量调控,落实自主分配。出台《薪酬管理办法》,每年年初,营口市人社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依据省、市政府对营口片区建设发展情况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现有发放水平、持续发放能力及其他省、市相同规模和发展速度的自贸区人均工资收入水平等因素,统筹调控营口片区绩效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量,并报市政府核准。营口片区可在核定的工资总量额度内,根据工作人员聘用岗位特点、工作业绩、所做贡献,按照以岗定薪、按绩定酬、价值导向、优绩优酬的原则,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方式,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五是强化科学考评,规范绩效管理。管委会出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签订责任状,目标任务量化。同时,引入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全程参与和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各部门和部门内部人员分别实施分值排名制,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与职务晋升挂钩,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四、强化地方法制建设,建立激励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的容错纠错机制
2019年,营口市委市政府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广大干部人员敢于担当、勇于碰硬、善于创新,营口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纪检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试行)》,以此来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严查违纪者,营造鼓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2020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