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振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镁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镁产业发展现状
营口市矿产资源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30余种,其中菱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镁质材料产量居亚洲第一。形成了集勘查、开采、选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产品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耐材制品工艺、技术及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覆盖60%的国内市场和40%的国际市场。随着我市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200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我市建立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2005年,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授予大石桥“全国镁质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称号。2011年,国家科技部再次批准我市为国家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年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二大示范产业集群之一。2014年,营口大石桥高端镁产品产业基地(有色金属(镁)· 辽宁营口大石桥)被国家工信部评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内外誉为“中国镁都”。
二、开展镁产业综合治理工作
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以科学技术创新、矿产资源整合、绿色转型发展、压实环保标准为着力点,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鼓励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辽宁省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引导企业积极采科学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功能性耐火材料。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科技创新的要求部署上来,印发《营口市推动科技创新十项政策》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支持以菱镁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共同参与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矿山整治、保护菱镁资源
按照《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非煤矿山综合治理的意见》(辽委发〔2018〕49号)中关于菱镁矿管理的要求,对我市菱镁矿企业发展提出更为细化具体的标准。新建菱镁矿山储量规模必须达到中型以上,最低开采规模为30万吨/年,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鼓励已有矿山进行整合重组,整合重组后矿山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以上,最低开采规模为30万吨/年;已有矿山在2020年年底前没有达到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的(10万吨/年),不予延续。
(三)固废综合利用、构建绿色体系
按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聚集发展通知》和工息部《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的指导建议,加快培育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提高菱镁尾矿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业资源化循环化生态化水平,促进菱镁产业向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
(四)严控排放标准、改善环境质量
按照辽宁省《镁质耐火材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21/3011-2018),深入开展提标整治工作,组织相关企业实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安装高效、稳定的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对生产企业实施监督性监测全覆盖,依法严厉打击超标排污行为。发现未批先建、超标排放、偷排偷放、伪造监测数据等各类违法行严肃查处,并视情节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行政拘留。组织、指导企业按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等有关规定按期申领排污许可证,同时督促企业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开展自行监测。
三、镁产业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产业转型升级有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把实施重大镁产业科技项目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策划、储备与实施好一批具有领先地位的重大科技项目。先后实施镁质材料深加工、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科技项目18项;组织嘉顺化工、洁镁科技、菱镁化工等10个项目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推荐青业环保科技、瑞福来耐火等8家企业参加辽宁创新创业大赛。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14家高校院所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252家镁质材料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
(二)矿山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加大矿山整合力度,实行开采总量调控。坚持对产量低、规模小、高耗能、污染大的矿山通过采取兼并、收购、股份等方式进行整合,菱镁矿山企业由原来的96家减少到19家,预计2020年底压缩至17家,年矿石开采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着力开展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近年来,投资1.1亿元,完成闭坑矿山生态治理面积3286亩。推进企业新上矿石浮选生产线3条,年利用低品位菱镁矿石、粉矿量达到30万吨。同时,不断提高矿石综合利用率和镁质耐材回收利用率,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明显
结合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原则,对不符合“四条红线”的违法违规项目,依法予以关闭、关停。我市已淘汰有效容积18立方米及以下轻烧反射窑、1400KVA及以下的电熔镁砂炉、土焙烧窑或土煅烧窑、有效容积40立方米及以下重烧镁砂竖窑,镁质材料行业现有产品能耗符合《镁制耐火原料及制品单位产品能源耗限额》(辽宁省标准(DB21/1642-2008))和国家工信部《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2014年本)》有关规定。
(四)企业环境监管形成规模
按照《营口市镁制品企业复产环境治理标准》以及《辽宁省镁质耐火材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对标整治,实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安装高效、稳定的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全市已安装499台(套)工况法传感器,与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联网在线传输环保监控数据,在镁制品企业密集的官屯平二房村、南楼经济开发区王家村、高庄村市等9个镁制品企业密集区,安装了14个点位视频监控系统,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实现了对辖区内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环境监管效能。重拳出击,严格环保执法。截止2019年12月底全市镁制品处罚案件71起,下达处罚金额774.66万元,查封11家企业,其中移送公安6起,行政拘留9人。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快创新驱动 科技引领转型
近年来,营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菱镁等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充分利用《营口市推动科技创新十项政策》,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后补助、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企业·博士双创计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中科院沈阳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营口中心作用,联合全市镁产业相关企业,优势互补,为镁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积极组织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营口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以镁骨干企业为主体,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共同参与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培训、指导和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把菱镁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
(二)编制发展规划 优化产业布局
制定科学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导行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对《营口市镁质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做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广泛征求镁产业代表性企业、产业园区、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意见和建议,明确镁产业发展须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同时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二是按照集约化、集聚化原则,镁制品加工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聚区。优先考虑集聚区内拆除现有传统轻烧镁窑、重烧镁砂窑、中档镁砂窑,改建为新技术、新工艺窑炉;优先考虑依托现有关闭的企业,有用电负荷、闲置场地厂房等资产进行盘活重组的项目,采取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式,实现菱镁产业提档升级;优先支持建设镁制品终端项目。目前,我市钢镁中心已制定出《营口市镁质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提纲》。
(三)促进两化融合 构建服务平台
全力推进两化融合。围绕产业结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力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改造生产、销售、管理等产业链各环节,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开通营口市钢铁和镁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加强招商引资网络宣传力度。二是争取财政支持,搭建营口市镁产业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全地区镁产业企业提供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三是推动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和镁质材料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四是搭建人力资源平台,为企业在专业技术工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招聘、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提供服务和保障。
(四)做好重点突破 发挥典型作用
充分推广菱镁行业典型示范作用的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上市融 资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一是推动“嘉晨超纯镁”项目落地。目前嘉晨集团超纯烧结镁砂已研发、投产成功,产品纯度高于98.2%、体积密度达到3.424g/cm3以上,已建成的4条生产线每天产能达到800多吨,年处理废弃矿石可达300万吨以上。嘉晨超纯烧结镁砂以天然菱镁矿为原料的工艺也成为世界首创,不但填补了全世界该领域缺少高等级烧结镁砂的空白,解决了废弃及低品位菱镁矿堆积如山,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等许多难题,为传统非煤矿山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二是利用环保、国土、安全和产业政策等综合手段,推动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退出。支持骨干企业以品牌、技术、资金等要素为纽带,推进横向兼并重组,纵向延伸产业链。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上市融资等形式,进行兼并重组。力争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的镁制品企业占镁制品企业总数30%。
(五)坚持绿色发展 资源综合利用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我市菱镁等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引导耐火材料企业对照《辽宁省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修订)加快技术改造和提升管理水平,按照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高效化原则,引导镁产业全流程绿色发展。以获得第四批省级绿色工厂称号的营口嘉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为引领,打造镁产业绿色发展新动能,支持企业绿色、智能工厂创建,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坚持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三镁”和隧道窑等窑炉设备除尘、脱硫、脱硝环保设备的应用;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实现清洁生产改造。大型回转窑、悬浮炉、节能全密闭电熔炉等新型节能环保窑炉建设;积极推广低品位菱镁矿提纯技术,推进浮选项目发展,解决资源匮乏问题,推动镁产业向“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
(六)注重政策引导 推动企业发展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了《营口市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绿色制造发展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镁产业量身打造专门政策,准备出台《营口市推动镁质耐火企业改造升级补贴方案》,着力推动镁制品企业再投资再发展,鼓励我市镁质耐火砖生产企业淘汰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的摩擦式压力机,采用高性能压力机及自动化成套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促进产品结构和质量提档升级,对购买设备款项给予补贴。
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