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岐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两年来,营口市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承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等国家战略“新基建”项目,制定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全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政策引领,构建互联互通平台
1.出台政策文件。先后制定《营口市支持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营口市创新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在谋划“三篇大文章”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数字化建设等10余个方向出台55条政策措施,市级财政拟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政策兑现。
2.建立营口市企业上云服务资源池。把国内知名上云服务商纳入资源池,促进本地企业与上云服务商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上云解决方案,提供上云政策支持。目前,纳入我市第一批企业上云资源池的有用友、金蝶、华为、浪潮、移动、联通、电信共7家服务商,上云企业40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150余户。
3.牵头举办“2020新基建创新发展大会”等会议。成功举办“2020新基建创新发展大会”,全省共200余户企业参加会议,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出席大会并对营口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给予高度认可。举办“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营口)标识解析论坛”,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5G+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应用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分享,重点解读工业互联网在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4.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工业互联网专题会议。2019、2020、2021连续三年共组织100余户企业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特别是2021年,我市5户参展企业亮相大会创新成果展。多次组织重点工业互联网企业参加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联联加公司作为企业代表在大会上做题为“链网协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发言,汽保产业集群、东盛集团等企业代表参加省领导座谈交流。
(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底座
1.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营口市已建成上线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居全省第二位。包括东北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及耐火材料、农产品、道路货物运输三个行业型二级节点。目前,二级节点累计接入企业500余户,标识注册量突破1.5亿,标识解析量1300万,以上3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位。
2.建设全国首个区块链“星火·链网”骨干节点。2020年11月,全国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在营口上线运行。基于“星火·链网”开展共管共治的标识注册、标识解析以及标识数据共享等系列服务,促进数据和资产上链。目前,“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注册企业26个,区块高度70万,智能合约2个。
3.加快推动5G基站建设及示范应用。目前,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4000余座,城区5G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市民服务中心、公园、图书馆、高铁站等重要功能区的全面覆盖。加快推动5G示范应用,引导鞍钢钢构、阿部配线等20户企业项目创建“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厂。
(三)实施项目驱动,赋能数字化转型
1.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2021、2022两年共确定新开工、续建、储备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50余项,总投资50余亿元,建立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深入企业调研,主动对接国家院所、知名软件服务商专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专题技术辅导,提高项目质量。
2.加强与国内领军科研院所签约合作。推动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建立全面、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同时,围绕营口自贸区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在营口建成一批符合地方发展的数字底座平台、特色产业服务平台等,助力构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
3.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20年,联联加、天成消防公司2个项目获得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争取资金数居全省第3位。2021年,组织推荐11个项目申报2021年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辽宁中镁、嘉里粮油等企业共6个项目获得专项资金3000万元,争取资金数居全省第2位。
4.获评多项国家、省级试点示范。联联加公司连续两年联合中标国家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天成消防公司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获评国家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两项荣誉。瑞华高科、杜邦机械等9户企业获评“辽宁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营口巨成、阿凡提物联网两个企业项目获评“2021年省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鞍钢钢构ANS5G+智云平台获评“2021年辽宁省5G全连接工厂试点”。
(四)开展行业试点示范,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1.镁质材料行业。以欣立耐材、中镁高温、营口濮耐为试点示范,运用5G技术及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实现人、机、物的全面连接,从智能料仓布料、智能配料混料、智能控温,到成品自动码砖、机器视觉自动检测、在线监测人员安全定位等,实现全流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生产。
2.在装备制造行业。以金辰机械、大力汽保、阿部配线为试点示范,通过实施“5G+工业互联网”,解决离散制造业企业设备通信、工序转序、机器及零部件的追溯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痛点难点问题,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在智慧消防行业。以天成消防、新山鹰报警为试点示范,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消防感知终端,利用NB-IOT、5G等无线网络传输技术,主动标识定位采集用户消防安全数据,实现多源信息融合感知、智能预警分析、可视化救援联动,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化延伸示范应用场景。
4.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以东盛实业公司为试点示范,基于标识解析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可供客户远程评测企业生产能力,实时了解订单进度,降低因疫情影响造成的外贸风险。
二、典型经验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中国信通院主动对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等项目,与中国信通院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加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务实合作达成共识,为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出台政策措施。出台了《营口市支持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营口市创新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政策措施》等多项扶持政策,市财政配套专项资金,在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试点示范项目。2020年和2021年,组织推荐4个项目获得国家级试点示范,13个项目获得省级试点示范;组织推荐13个项目申报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8个项目共获得专项资金4000万元。获评试点示范和获得专项资金数均居全省前列。
4.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交流合作。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营口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和示范园区建设,合作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门培训机构——“智能+学院”辽宁分院,着力培养壮大数字经济所需科技人才队伍。我市还多次受邀参加中国信通院组织的“2021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2021泰尔英福合作伙伴大会”等活动。
5.举办“2020新基建创新发展大会”等会议。成功举办“2020新基建创新发展大会”,会议由中国信通院、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营口市政府联合主办,全省共200余户企业参加会议,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举办“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营口)标识解析论坛”,重点解读工业互联网在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三、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制造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多数企业缺乏网络化、智能化演进的基础能力。
2.企业引领能力不强。缺乏具备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企业长远布局能力较弱,现有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工业转型升级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3.资金和人才保障不足。受国际大环境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投入资金。同时,兼具工业经验和软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滞后于工业互联网总体进展。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夯实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
1.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加快5G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量外网。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加快推进工业无源光纤网络、时间敏感网络、IPv6等技术应用,促进工业控制和网络管理向“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方向发展,带动网络与信息服务“到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
2.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立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营口)二级节点”,加快推进标识解析在装备制造、镁质材料、钢铁及深加工、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率先形成规模应用,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积极探索在农业生产、商贸流通等领域应用拓展,形成一、二、三产业标识解析服务全覆盖。培育一批基于标识解析的高效协同、供需对接、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示范应用。
3.深化“链网融合”应用。依托“星火·链网”(营口)骨干节点,构建基于标识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开展区块链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建设分布式、多方参与、广泛共识的交互与信任体系,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对象标识机制、统一的身份认证机制和统一的价值交换机制,实现对异主、异地、异构信息的智能关联,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二)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1.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装备制造、钢铁及深加工、镁质材料、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建设和推广应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五大主题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平台为核心,聚合产业链、数据链、资金链、人才链,挖掘新型生产要素价值,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解决能力。
2.提升平台服务供给能力。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企业,加快完善数据集成、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汇聚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经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提高平台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服务能力,探索形成商业发展模式。深化“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
3.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带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形成以平台为核心,基于“数据+模型”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各县(市)区和产业园区要加快推进本地区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新建企业和项目直接采用云服务方式,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
(三)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协同发展
1.推动“5G+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合作,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围绕钢铁、装备制造、 石化等重点行业加快5G赋能融合,聚焦关键流程、关键工艺和关键环节,挖掘提炼5G+智能工业控制、5G+智能机器人、5G+VR/AR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场景。鼓励各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2.推进工业互联网和重点行业协同发展。在装备制造行业,开展生产装备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发展产品远程运维、质量诊断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设计优化和质量提升。在钢铁及深加工、精细化工、镁质材料等行业开展先进过程控制、制造执行系统和智能传感器部署和优化升级,进行生产流程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优化,以及能源管理和安全环保能力提升。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发展在线设计、客户体验和电子商务等平台,利用大数据感知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按需制造等新模式。
3.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推动营口自贸区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以标识解析及“星火·链网”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双跨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园区综合展示中心等,打造跨境智贸、云上园区、智慧园区、资源智赋等应用场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产业服务供给、国际化协作机制等核心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提升工业互联网保障能力。
1.强化网络安全保障。鼓励工业企业与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专业机构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地部署和改进安全防护措施,提升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工业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在网络改造、IPv6部署和5G应用过程中,按照网络安全标准要求,开展安全评估,部署安全设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建设运营企业加强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确保平台、标识解析系统安全运行。
2.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广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络部署与应用落地的外部环境。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省级财政资金政策引导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等,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设立市级财政支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对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领域试点示范等企业项目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各县(市)区、园区出台财政支持政策。
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依托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建设的东北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专门培训机构——“智能+学院”辽宁分院,着力培养壮大数字经济所需科技人才队伍。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工业互联网专业和课程,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企业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专题培训、现场观摩和系列对接活动,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