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惊鸿委员:
现就您提出《关于推进“双减”工作的建议》的建议回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按照国家、省“双减”工作要求,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素质教育,校内校外双向发力,聚焦校内“三提高”和校外“两严格”,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李强书记、华明市长专门作出批示,进行安排部署。吴杰部长和金莉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成立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全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联合工作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联合检查执法、日常监管监督和应急处理等机制。出台《营口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力推进“双减”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合作,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编制、公安、市场监管、审批、网信、综合执法、银保监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市教育局联合市纪委、市公安局组建专门的督导组,定期督导检查各县(市、区)的工作落实情况。编制部门积极为市教育局增设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科,增加编制,加强工作力量。公安、教育、网信、综合执法等部门建立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专班,积极稳妥化解各类风险问题。发改、审批、市场、银保监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稳步推进备案、资金监管等工作。
二、聚焦质量提升,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加强作业管理
一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作业管理和优化作业设计的实施意见》,成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中小学作业管理专项部署会议,完善作业管理细则。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规范办学督办、随访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推动作业管理制度落地落细。开展中小学教师“双减”工作承诺制,全市16585名教师签署承诺书,覆盖率达到100%。建立作业公开公示制度,设立作业管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家长监督。指导学校成立作业管理专班,建立作业管理、优秀作业评选、作业公示等制度,层层压实学校、年级组、学科教师等各方责任。
二是严控作业总量。加强科学引导和刚性约束,出台《关于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个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从书面作业时间、作业批改、作业形式等方面入手,对作业布置作出严格规范,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同时,保障校内完成作业时间,加强作业过程可视化管理,实现学科作业减量不减质。
三是优化作业设计。设立作业管理试点校、试点区,在西市区开展“五育”实践性家庭作业研究试点工作,召开作业管理现场会,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全市500余名各学科骨干教师,分学段、分学科编写了《营口市中小学优化作业设计汇编》,设计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作业样例1600余个,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广应用,各校结合实际,构建“一校一品”的作业设计和管理体系。作业案例的设计在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给予报道。坚持作业内容多维化,规范体育作业,创新劳动作业,推动五育有机结合。开展课题研究,《营口市中小学作业管理与优化设计实践研究》作为省基础教育课题立项。
(二)做优课后服务
一是自愿自选,全域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市156所学校开展“5+2”课后服务工作,做到全覆盖,学生参与率94%。各学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制订具体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段,统筹好作业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体艺活动、课外阅读、团队活动、作业辅导等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游戏活动、综合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用好每天“两小时”。将每年9月设立为“课后服务月”,邀请家长入校参观课后服务活动,进一步促进家校交流。
二是拓展资源,全力优化。以营口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为依托,整合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在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试点开设课后服务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假期托管服务工作,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营口市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2021年暑假,以站前区红旗小学教育集团和东风小学为试点,150余名学生参加了托管服务。2022年寒假,全面开展寒假托管服务工作,全市参与托管服务的学校达57所,学生达4万余人。托管服务期间,市教育局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开展“走进生活 发现科学”系列活动,让孩子爱上科学,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开展“走进名校 职业体验”系列活动,启迪孩子智慧,引领孩子未来;推出心理团辅游戏,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压力、情绪、沟通、交流、青春期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依托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开展“强国有我”幸福寒假成长营活动,周末面向社会开展“快乐亲子过周末”“快乐亲子过周末医务工作者专场”等活动;3650名中小学生参加本次寒假训练营活动,449名家长参与亲子活动。
三是强化课后服务保障。为切实做好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工作,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可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各县(市)区均已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市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健全。自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累计安排562.9万元,用于补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为偏远学校、薄弱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补贴。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指导。开展“八个精心”教学常规展示和“推门听课月”活动,组织教研员深入学校参与校级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录制课程6071节,其中493人获省优,82节课推荐部优。推进幼小初高衔接,实行初高联合教研。
二是丰富我市线上优质课程资源。选调我市骨干教师录制完成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的6000余节网络课程,疫情期间,通过空中课堂、营口公共频道,通过市教育局抖音官方号、微信公众号推送3000余节,全地区先后有1.7万余名教师参与了线上教学,惠及全市23万余名中小学生,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市教育局组织录制了科普小课堂、法治小课堂、艺术欣赏、居家锻炼、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跟我来讲普通话、安全小课堂、编程小课堂等16个专题的200节“双减”云课堂课程;通过教育局抖音官方号、微信公众号推送3分钟微视频和60秒秒懂知识点共计400余节。
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市教师进修学院定期组织部分学科省名师工作室成员到各县(市)区学校进行优秀示范课例展示,教研员深入学校参与校级集体备课研讨活动,2021年,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160次,累计参与达14000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各级各类培训190次,培训教师29074余人次;组织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竞赛25次,获奖300余人,其中有60人获得国家级奖项;开展市级竞赛121次,获奖403人;开展省级以上优秀课、微课、优秀论文、科研课题等评比活动11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24个,获得市级优秀成果评比233个;研训员听推门课545次,听课4453节;送教下乡27次,受益人数达2700人次。
四是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出台《营口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推动集团化办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截至目前,优质学校帮扶乡村学校覆盖率达到96%。
三、聚焦规范有序,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一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一机构一台账”动态跟踪制度,机构疫情防控日报告管理台账、日排查校外培训机构台账。全市现有审批(备案)校外培训机构338家,其中19家为高中学科类机构,319家为艺体类。我市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433家,在全省第一批实现全部压减。
二是严格疫情防控措施。要严格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建立机构疫情防控日报告管理台账,严格落实测温扫码登记制度,全面掌握师生动向和健康底数。复课前,要求各县(市)区对所属的校外培训机构逐一检查,坚持合格一家,营业一家。
三是加速推进资金监管。印发《营口市教育局民办学校校(机构)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全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资金进行统一监管。现有的338家校外培训机构全部使用规范合同文本,全部签订三方资金监管协议,有113家已经存入风险保证金。我市APP上架率位列全省第一。
四是全面开展了“回头看”。对已压减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是否存在“假注销、真运营”和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问题进行每日排查;从2月末开始,我市将剩余的290块户外违法违规广告牌匾全部清除;重点检查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辅材料的封面、出版信息、目录前言、插图配图、文章文字以及价值导向等,经排查,未发现违规问题。
五是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市教育局会同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41次,紧盯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同时组建市级督导组、县(市)区级包保组、一机构一监督员,建立三级监管框架的新模式。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校级后备干部、退休党员中抽调组成共计970人的检查队伍,配合各执法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容留、雇用、租借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各类“黑班”、无证经营的校外培训机构以及以咨询、自习室、托管等名义进行违规培训的行为。排查校外培训机构8237次,整治不规范广告宣传行为565家,查处违规培训机构292家。
六是严厉打击违规补课。学校与教师签订《在职教师不违规补课承诺书》,同时营口市教育局从局直学校的校级领导和后备干部中抽调108人,组建了12个专项整治巡查组,在寒暑假期间围绕重点时间、重点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人群,对市内两区12个街道小区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检查,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共查处违规补课在职教师6人,依规给予了解聘和开除处理。
四、推进家校共育工作,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一是构建“三大体系”。营口市教育局印发《营口市家庭教育指导意见》,构建家校共育“三大立体网络体系”,即各级组织领导体系、家校沟通联络体系、名师专家引领体系,全面指导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推进家校共育工作。
二是建立“四个团队”。2019年4月,营口市教育局通过建立“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讲师团”“市级家庭教育工作室”“校级家委会”“社会家庭教育辅助团”四个团队,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家庭教育团队成员赴山东进行全封闭培训,所有讲师均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经过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名教师得到专业指导,大幅度提升了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各校均已建立家长委员会,根据实际,制定《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三是打造“五大课程”。营口市教育局精心打造“五大课程”,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理念、防疫安全知识、“双减”政策等,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一是利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以家长学校为平台,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普及家庭教育基础知识,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二是组织家长沙龙课,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经验。三是成立家庭教育示范校,探索总结家校共育工作方法,为全市学校和家庭提供可供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四是开设“线上家庭教育微课堂”,开发线上课程429期,现已有数千名家长与讲师、专家进行零距离互动。五是打造名师精品课,开设“营口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系列讲座课堂”等家庭教育精品课程,以“订单式”服务的方式,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2019年5月至今,营口市教育局已组织完成线下讲座50多场,受益家长达万人。
四是推出“六大活动”。各校做实培育家校共育的特色品牌。教师通过“传统+网络”的形式,定期进行家访,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家长志愿者服务,邀请家长志愿者参加学校的值班守护、交通疏导、活动组织等工作,并邀请部分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到校授课,丰富学生课后服务活动,增进家校联系,形成育人合力;开展亲子实践活动,举办“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展“营口有礼,家长学生共成长”等特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性;设立“课后服务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家校共育工作成效。
五、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校内工作举措
按照“双减”文件精神和相关部署要求,以“深、细、严、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取得积极成效,为全面实现“双减”工作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按照教育部、省厅要求以减负体质为总体思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坚持“减负”和“提质”两个并重, 强化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常态学科教研范畴,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平台作用,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加强各学科作业研讨力度,重点研究作业的育人功能、数量控制和科学设计等,提升教师作业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立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实施市、县、校、师四位一体资源共享,整合各校优秀作业设计资源,建立作业资源库,实现全市优质作业资源共享。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全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课后服务品牌,努力满足学生、家长的个性化需求,继续探索在全市开展中小学生假期及周末托管服务工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二)校外工作举措
加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制度,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职责。全面落实资金监管,借助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对全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资金进行统一监管。全面开展“回头看”。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和频次,会同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聘请双减教育行风监督员,配合各执法检查组开展拉网式巡查。紧盯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持续打好“双减”整治攻坚战,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防止校外培训“复燃复热”。严格落实机构安全和疫情防控措施,建立机构疫情防控日报告管理台账,严格落实测温扫码登记制度,全面掌握师生动向和健康底数。加强风险研判和处置,控钱、控人、控风险。加强宣传引导和舆情管控,密切关注负面舆情,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对举报“凡举必查”,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查处情况。同时,感谢您对教育事业关心与支持!并欢迎您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