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营口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康养产业的关注与重视。一直以来,营口市康养产业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多方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完善基层医养服务体系,推动医养机构文化建设,有效的推进了我市康养产业的各项相关工作。
近年来,我市在中医康养服务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并一直在进步提升,但基层群众对中医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仍存在差异,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展,推动和发展中医康养服务,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多角度推动发展中医康养产业
一是拓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方式。建立营口市中医药文化展厅,该展厅于去年建设完工,现已投入使用,展厅以中医药发展历史为主线,上迄远古中医药发源,下承营口市中医药现代研究与发展,共有医药用具19种、道地药材标本48种。展厅内集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中医药发展史、古代名医介绍、营口老中医学术流派介绍、中药饮片知识及健康养生宣教等板块。展厅内摆放历代医药学文物、标本、医药用具、古医书等,再现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历程,融中医人文素养与专业教育为一体,突显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营口市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医传统风格,是集中医药教育、科学、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该展厅将长期向市民开放,多视角为群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同时,以《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宣传工作为契机,每年通过新媒体、电子屏、义诊咨询、传单发放等活动,惠及群众周边6各县(市)区,20万余人次。
二是开展健康中国中医药文化宣传行动。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中的作用,按照省卫健委的统一部署,我市分别以中医药文化宣传、健康中国中医药专项行动及《中医药法》实施周年等为契机,年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系列活动,组织义诊咨询、知识大赛、科普巡讲等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累计受众超过万余人次。通过设置中医药普法宣传专题、专栏,组织中医医疗机构等单位认真学习中医药法及配套制度,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式,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多项文化宣传工作。
三是加强基层中医文化宣传,建设中医健康文化知识角。近年来我市推进中医馆建设,现阶段我市34家乡镇卫生院(盖州市17家、大石桥市12家、鲅鱼圈区2家、老边区2家、西市区1家)、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前区5家、西市区2家、老边区1家、鲅鱼圈区5家、大石桥市6家、盖州市7家)建设了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同时,在全市6县区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培训覆盖率已基本达到100%。目前全市14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持续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了中医药服务供给,极大的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遴选设置情况较好的中医馆,向省级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通过展板、实物、模型、中医养生保健体验设备、中医阅读角或LED屏等手段,帮助群众经常接触到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四是大力培育发展我市中医康养产业。依托优质的温泉地热资源,我市中医药温泉旅游服务集高端中医药健康旅游、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为一体,形成了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康复疗养等产业项目,中医药温泉康养规模化效应明显。经过多年培育及有效推动,全市共有省级评审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6家,中医药健康养老单位3家,从中医药温泉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宣传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多个角度来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和对中医药文化内容的了解。
二、多层面推进医养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申请医养结合试点城市。2016年,辽宁省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将医养结合融入大健康、大卫生的战略格局;我市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迅速出台了相应文件,并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营口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工作领导体系,成立了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落实具体工作,确保了医养结合工作取得实效。2016年底,我市被省卫健委确定为省级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城市,鲅鱼圈区确定为我市试点县区。
二是全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2018
年,我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市政府印发了《营口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营政办发[2018]50号),要求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中,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的“医养融合”,这些政策为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持续做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工作。从优化资源布局和完善服务体系的角度出发,市卫健委、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工
作的通知》,现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37家,全部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
四是严格落实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制度。年初按照省文件要求,市卫健委联合民政局、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营卫发[2020]12号)文件,并指导各县(市)区出台了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新建医养结合机构审批(备案)与登记,进一步优化了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促进了我市医养结合进一步发展。
五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养老工作工作。建设集养老托老、老年护理、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医护型”综合养老护理机构。做到每个养老机构有一个对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一支医疗服务团队、为养员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天进行一次巡诊、每月开展一次送健康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实现了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效融合。我市4所三级、15所二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立中医科和老年病房,全市36所乡镇卫生院、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设置中医馆或中医科,中医医师全部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未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全部与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三、存在问题
(一)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从全市层面看,卫健、民政等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从县区层面看,无编、无专职人员、无资金支持问题突出。
(二)医养结合工作不够紧密,全市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所乡镇卫生院多数是社会资本投入,缺乏公益性,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多流于形式。
(三)对于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民政、财政等部门在审批、登记、财政资金扶持上应该给予支持,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的,应享受与养老机构同样标准的床位补贴。
综上,我委将继续大力推动中医康养文化宣传,提升国民对中医康养的认可,扩大中医康养服务。同时,市民政局针对该提案内容出具了协办意见,在此一并附后请您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