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加快我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第14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8-08

【字号:

分享:

李秀敏委员:

您提出的《加快我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加快构建我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改委强化省级统筹,结合发展实际,编制形成了《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为组长,各市委书记、市长为成员的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由大连市委书记为组长,各市书记为副组长,各市常务副市长为组员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专项推进组,专项推进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

为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专项推进组工作职能,强化沿海六市整体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在由省发改委和沿海六市共同研究制订《辽宁沿海经济带专项推进组工作规则》。研究制定过程中我们借鉴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机制一体化发展经验和模式,研究适合沿海六市的协调机制。包括机构设置、职责任务、组织形式及会议制度等内容,协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科技、产业、环保、信用、商务、金融、人社、市场监管、城市合作等领域。设定了推进组、推进办、区域办、各市沿海办主要职责,明确了发展战略实施,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等工作事项。部署了会议召开的形成和会议周期等内容,也研究了依托经济社会、产业、技术等智囊智库机构,为沿海经济带决策、协调、执行等服务。协调机制将于近期印发执行。

为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月25日,沿海六市在大连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作推进会议。提出了促进规划制定协同、促进产业发展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协同、促进开放合作协同、促进民生事业协同、促进制度创新协同等内容,这也是沿海六市下步协同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有序推动。

一是促进规划制定协同。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推动沿海经济带整体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协同共绘,以规划升级引领产业、功能、交通、环境、新基建等方面紧密衔接,形成一体化的空间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聚合力、连接力、扩散力。要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总纲,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强城际对接研究,组织编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专项规划,加快形成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要统一实施规划管理,创新规划编制审批模式,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各类专项规划由沿海各市共同编制、共同批准、联合印发。发挥专项推进组工作会议集体决策机制,共同研究商定规划制定实施的重大事项,推动各级各类规划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加快建立统一的规划实施信息平台,推进各类规划实施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要建立规划评价体系,立足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对外开放、民生事业各个维度,构建各市自评、第三方评价、公众评价等构成的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监督执行。 

二是促进产业发展协同。沿海经济带各市工业门类齐全、各具比较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共同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品牌,才能做大做强协同战略支点,赢得未来更大发展空间。要强化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企业跨区域开展上下游产业配套,打造紧密协作的区域供应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相互成就、整体增效,最大限度减少同质化竞争。推动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长兴岛-辽东湾-锦州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拓展氢能源应用场景,合力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合力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合作创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中国北方海洋产业带。探索建立沿海经济带大数据一体化发展联盟,围绕“三篇大文章”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辽宁数字经济带。深挖六市文旅资源,开展文旅整体推介,加强各市客源市场互动,共同开发邮轮经济和“邮轮海上游辽宁”等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合力打造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联合体,叫响沿海经济带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国最北海岸线休闲旅游观光带。推动各市园区合作共建,建设“大连+沿海各市”飞地园区,形成研发在大连,中试、制造在两翼的链式产业布局。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协同。沿海六城市建立完善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大连理工大学、化物所等高校院所与锦州阳光能源、丹东药业集团等组建产学研联盟,400余家企业对接沿海经济带城市技术需求,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下一步,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快构建沿海经济带科技创新共同体,全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示范新高地。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联手营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生态。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加快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中试基地,打造技术转移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沿海经济带落地见效。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研究建立沿海经济带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探索实施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加强区域知识产权联合保护,支持依法合规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沿海经济带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激励各类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

四是促进开放合作协同。有效整合沿海各市对外贸易、投资和开放通道、平台,合力做好对外开放文章,打造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对外开放新前沿。推动沿海各市港口一体化发展,促进港口资源与东北腹地运输资源整合,协同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业务协同互补,共同发展公海铁多式联运,合力开辟融入东北亚经贸格局的海陆通道。深化沿海六市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延展沿海经济带金融产业链条,培育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国际结算、外汇交易、航运保险等金融产品和配套服务体系,构建东北亚区域金融开放新高地。推动沿海六市共同有效对接RCEP协定,深化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交流合作,加快沿海六市装备制造等优势产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推动日韩汽车、造船、半导体、精细化工、医药生物等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在沿海经济带落地。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加快大连、营口、盘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平台共建、市场共育、服务共享、政策共用、模式共融,联合打造东北亚数字贸易高地。加强自贸区大连片区、营口片区联动发展,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在沿海各市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加大辐射带动效应。借助达沃斯论坛、服博会、数交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展会,联合开展具有沿海经济带品牌特色的经济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打造国际人文交流汇聚地。

五是促进民生事业协同。推动民生事业协同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是高质量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推动沿海经济带迈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同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各项因素,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协作联动,力争覆盖沿海六城市全体居民。探索构建沿海经济带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实现资源均衡分布、合理配置。共同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制定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六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参保等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公共创业服务资源共享。协同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联合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鼓励各市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搭建六市医学学术交流平台,组建跨市医疗专科联盟,探索实行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开展异地就医急诊医疗费用医保直接结算试点。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

六是促进制度创新协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协同联动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探索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共建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本、土地、数据等要素市场。构建涵盖信息共享、证据互认、协作共查、结果共信的全链条联动执法体系,加快实现市场准入标准统一和市场监管执法协同联动。聚焦生态环保、全域旅游、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推动信用信息按需共享、动态更新和广泛应用,实行跨区域联合奖惩机制,共同打造诚信经济带。推进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推进电子证照共享互认,促进区域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统筹调动和创新应用,加快实现政务服务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合力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留住更多人才和投资者。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