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体系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013年《农业技术推广法》修订并正式实施,为农技推广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机构建设,推广网络日益健全。各县(市)区根据产业特色、区域布局和服务需要,按乡镇综合建站和跨乡镇按区域建站,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落实了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了县乡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人员素质持续提升。各县(市)区围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定位,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农技推广岗位,推行竞聘上岗,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三是强化机制建设,服务活力逐步增强。各县(市)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和工作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农技推广机构主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多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进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推广。一是积极申报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工作,每年中央和省对各项目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重点围绕稳粮增产、地力提升、土壤改良、健康养殖等需求,遴选一批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二是加强了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推动实施以农业企业为盟主的产学研联盟备案工作,“辽宁天域稻业水稻育种产学研联盟”“辽宁国丰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技术产学研联盟”等4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在省科技厅备案。“营口市东盛塑业农产品保鲜产学研联盟”等7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完成了市级产学研联盟备案工作。随着产学研联盟的相继成立,带动起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种源选育与保护、生物降解地膜、食品保鲜与深加工、畜牧养殖等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态势,形成科技、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研发的良好局面,为营口农业迈向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深化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围绕我市农业科技领域技术推广示范、人员培训指导、产品研发销售和协调对接需求等农村科技相关产业全领域、全流程、全链条服务需求,每年向省科技厅申请一批特派团项目;同时,依托我市驻地科研院所及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每年组建10个市级科技特派团,选派上百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特派服务活动。2022年,全市培育和引进转化天域稻2号、香菇0912、花卉等农业新品种20项,建立核心示范区12个,示范推广800多亩。
(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技推广队伍是“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保障。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局指导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创造培训条件、丰富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一是选拔培训骨干农技人员,参加了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在全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选拔了5-8名知识全面、技能过硬、服务优良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接受了连续5天的省级脱产业务培训。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三是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每年培育水稻、玉米、葡萄、绒山羊养殖、生猪养殖、农机手等产业高素质农民400余人。四是积极开展星创天地备案,推动农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人才、项目、成果等优势,重点面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吸引一批乡村振兴优质院校参与到农村实用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行动中来,全市共备案了省级以上星创天地7家,营口市星创天地12家,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户技术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
(四)为基层农技推广站提供资金保障
2009年以来,我市大石桥市、盖州市、老边区先后被列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县,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直接下拨至项目县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聘请专家、承担示范推广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指导专家团队、特聘农技员(防疫员、家畜繁殖员)、选聘村级农技员和乡土专家等补助;技术资料印刷补助;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补助;对示范引领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进行物化补助。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实质性联盟建设相关要求,围绕粮食产业发展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共建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技术链中的重要环节,组织联合攻关,开展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
同时,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产业振兴需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管理者、返乡涉农创业者、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为重点培育对象,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农民技术员培训等,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