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改进我市基础教育方式和增加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督促各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落实“零起点”教学,做好幼小衔接,加强教研指导。重视课堂教学,强化教研、精心备课,补齐教学短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开展“八个精心”教学常规展示和“推门听课月”活动,教研员深入学校参与校级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着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中考命题改革,促进课程改革,实施全学科全员教师命题能力提升培训。以学段衔接为抓手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深化教学改革,统筹各年级、各学段知识体系,开展各学段集备活动,探索小学和初中、高中衔接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构建幼小衔接、学段衔接的教学体系。丰富我市线上优质课程资源。选调我市骨干教师录制完成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的6000余节网络课程;通过营口新闻频道、营口公共频道,掌上新营口APP、市教育局抖音官方号、微信公众号推送1700余节,全地区先后有1.7万余名教师参与了线上教学,惠及全市23万余名中小学生,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严格监管,联合治理,有效规范校外培训秩序
一是全面摸底排查。“双减”政策提出后,我市立即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的摸底排查工作,实行“一机构一台账”动态跟踪制度,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全市现有审批(备案)校外培训机构314家,其中18家为高中学科类机构,296家为艺体类。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印发《营口市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市现有的314家校外培训机构全部进行资金监管,有效遏止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卷钱跑路等行为。
三是开展联合检查。全面规范314家“白名单”校外培训机构,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使用徽标,统一使用公示板,统一强化党的教育方针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责任的宣传引导,统一规范使用中国元素。构建市级督导组、县区级包保组、一机构一监督员的“三级监管框架”模式,聘请336名“双减”监督员,开展联合执法,出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目前,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8237次。
四是打击违规补课。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组建了12个专项整治巡查组,在寒暑假期间围绕重点时间、重点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人群,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检查,解聘和开除违规补课教师6人。
三、对接营口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四组团”专业布局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营口港产城融合发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要求,围绕“老原新”三篇大文章,学校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培育壮大新兴专业、深度开发优势专业,持续打造“智能+工业专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专业”“全科+师范教育专业”“品牌+医疗卫生专业”的“四组团”,服务区域装备制造、城市建设、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教育产业“六集群”,通过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专业群、做准做细商贸信息专业群、做优做精社会事业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在校生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高校在实施“校企融入、产教融合、多证融通”的“三融” 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下,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分专业开 展“按季顶岗、工学交替”“集中跟岗、课程外置”“情境模拟、
岗位实践”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目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127家,覆盖全部专业,学生订单培养率25%,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左右,在辽就业率85%以上、在营就业率保持在35%左右,为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职称和智力支持。营口理工学院推动学科专业资源与产业集中 区深入对接、融合发展。组建了辽宁省临港经济校企联盟和16 个专业建设委员会。获批2个省级产业学院,立项建设3个校级 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2项。2021、2022年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式培养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