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营口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人才培育解决我市人才紧缺问题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九三学社营口市委员会对我市人才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局高度重视,对提案涉及到的内容,做了深入了解,对改进我市人才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聚焦人才引进,加强顶层设计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营口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十条措施》,制定了符合我市市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2023年8月,营口市委人才办印发了《营口市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试行)》(营委人才办〔2023〕2号),进一步优化了我市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标准,完善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了《深入实施“营口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计划和人才项目进行整合和升级,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层次人才可提供最高150万元科研经费和3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聚焦人才培育,激发人才活力
(一)搭建平台培育人才。一是组织实施“营口英才计划”。2023年12月至今年4月,我市组织开展第二批“营口英才”遴选工作,对包括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优秀工程师、优秀高技能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医学名家、农业专家、金融人才等12个项目9个遴选平台进行人才选拔,并对遴选出的人才兑现相应人才待遇。下一步我们将以“兴辽英才”、“营口英才”等人才计划为抓手,围绕我市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后备军。二是积极发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招才引智的作用,统筹规划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等功能,加大力度做好企业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企业来营投资。我市产业园开园至今,已服务招聘企业2000余家,提供招聘岗位2000余个,举办招聘会3000余场,解决就业11.26万人次,培训16.7万人次。
(二)多措并举引进人才。一是加大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力度。2023年全年共组织各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6场次,招聘计划841人,录用500人左右。其中,营口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事业单位招聘444人,辅助市委组织部落实“高校优才”招聘51人。联合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分批次到兰州、西宁、锦州、沈阳、大连、长春、牡丹江等地的多所大学开展“校园招聘”,直招急需紧缺人才,签约录用30余人。 二是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招聘活动。2023年全市开展各类招聘会642场,服务重点工业企业46家,为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招聘活动3场,发布岗位需求1046个,解决用工872人。三是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引育留用。2023年,组织178家重点企业到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园招聘直通车”揽才行动,签约应届毕业生236人。持续推进“百万学子留辽来辽”专项行动,实施万名高校毕业生引进计划,全地区引进高校毕业生1.01万人。
(三)筑牢本地留住人才。一是围绕营口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四组团”专业布局,培育产业人才。根据营口港产城融合发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要求,围绕“老原新”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培育壮大新兴专业、深度开发优势专业,持续打造“智能+工业专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专业”“全科+师范教育专业”“品牌+医疗卫生专业”的“四组团”,服务逾期装备制造、城市建设、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教育产业等“六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专业群、做准做细商贸信息专业群、做优做精社会事业专业群。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人才。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升级改造,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扎实推进专业发展,目前拥有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2个,订单定制人才模式改革示范专业3个,获批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专业4个,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项目4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纵向教育集团人才培养方式,按照“强校+弱校”“名校+新校”“横向+纵向”的办学模式,建立43个教育集团,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100%。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持续加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邀请一流专家开展强基、高考培优、校考冲刺等培训活动,主动对接清北名校,为尖优生搭建名校平台,市内3所高中均通过省特色高中评估验收工作。
三是引进和培养医学人才。通过新建、扩建或升级现有医院,增加三级甲等医院的数量,以满足更多市民的就医需求。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建立科学、公正、激励性强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选拔培养科技人才。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加大对我市创新主体的服务力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载体培育,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体系,吸引集聚科技人才。
五是加大培育农业农村人才。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两年来培育高素质农民943人,涵盖水稻、果树、畜牧、玉米、粮油及农机手等多个产业。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选派71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赴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进行系统化培训,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
三、聚焦人才服务,保障人才需求
一是发放各类奖补贴,保障人才生活需求。为降低各类人才在营生活成本,着力落实系列奖补政策,2017年我市推出高校毕业生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租房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奖补政策,累计发放资金近亿元,为高校毕业生在营就业营造贴心、暖心、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是实施“高校优才”政策,注重选拔培养。为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构建“两核两带”空间格局,市委制定了“高校优才选招计划”,重点选拔“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并将优才纳入市委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明确了提拔使用、跟踪培养等具体举措,并在生活、租房、购房等方面,给予资金保障。政策实施两年来,签约聘用“高校优才”99人,其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毕业生85人,硕士及以上63人。
三是用好两张“人才卡”,解决后顾之忧。一张“医疗保健卡”,出台了《营口市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办法》,确定7家定点医院,为120余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医疗保健证》,本人及直系亲属可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免费健康体检等6项医疗待遇。一张“营口惠才卡”,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代办、户籍办理、市场主体登记、金融服务、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就学、职称评审、旅游出行等全链条服务,为留营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四是实施继续教育政策,提升人才质量。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发挥工程引领示范作用,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拔尖型人才。近年来,我市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以上。
五是推进职称评审信息化,建立人才数据库。积极推进职称信息化改革,做好职称评审信息归集、整理、上报工作,目前我市已累计录入人才数据近两万条,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历史数据覆盖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机制,“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充分利用好各方人才平台,尤其是“兴辽英才计划”和“营口英才计划”,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我们将持续努力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为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共同推动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