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营口市跨行业创新联盟平台利用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3年,营口市成立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行业创新联盟。自联盟建立以来,我市始终以打造绿色低碳城市为目标,致力于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营口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行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市电力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为进一步发挥创新联盟平台作用,大力培育创新成果,针对您提出的四点建议,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和国网营口供电公司等部门,对建议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具体工作对策和发展思路如下:
建议问题1:依照《营口市新型电力系统城市建设规划》,确立一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点项目和攻关课题,升级为营口市督办项目和重点科技项目。
一是推动构建新型电力市场机制。深入落实《辽宁省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方案》《辽宁省绿电绿证交易工作方案》等要求,引导有需求的用户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做好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证交易的有效衔接,充分挖掘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引导支持新能源可持续投资,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县(市)区、园区以及乡镇村社共同发力,挂牌督办,聚合多方力量推进电网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营口虎官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营口虎官500kV变电站220kV送出工程、营口于杨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程投资分别为7亿元、1.9亿元、2.1亿元。解决现有供电瓶颈问题,为营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二是大力推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全面落实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要求,推动煤电由传统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逐步向提供可靠电力、调峰能力、清洁供暖能力的基础性电源转变。深入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鼓励企业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促进能源高效集约利用。
三是重点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科技项目。1.牵头负责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61.8%IACS高导耐热铝合金导线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拟申报辽宁省科技进步奖。推进国网总部项目“电力电缆用低蠕变铝基导体及其铜铝连接技术研究”,组织召开项目实施进度汇报会,监督项目进展,把控里程碑时间节点,明确技术指标,确保2024年如期完成。2.打造配电自动化自愈试点线路。联合省电科院,建立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机制,分别在老边区、鲅鱼圈区、西市区建设6条配电自动化示范线路,开创全省以“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终端自适应互联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网线路的先例,实现故障精准研判、自主隔离,并实现毫秒级自愈。应用无线公网横向通讯技术,装设一体化终端设备,以多终端集中联调模式进行保护功能配置,解决10kV电厂甲线、开发线、庆东线、风光线接地故障难以研判的难题,为营口地区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新技术研发与运用的实际操作范例。
建议问题2:成立业务专班,形成会商机制,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协同解决各类创新“卡脖子”问题和技术难题。
2023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积极组织由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建成有明确市场目标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全市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目前,全市已经有44家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家省级提升类联盟备案,有211家市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备案,先后推荐了42个项目申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
2024年,为进一步发挥创新联盟平台作用,大力培育创新成果,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把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产业链、技术链中的重要环节,组织联合攻关,研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加强新型电力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模式,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省“兴辽英才计划”,以各类计划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双创计划”,大力引进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来营口创新创业创造。
建议问题3: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创新技术成果纳入营口市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优秀成果推荐辽宁省科技进步奖项以及其它创新奖项。
2023年,重点实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创新动能。围绕提升产业发展“三篇大文章”,重点推进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项目合作,开展中试基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电磁旋流水口大圆坯高效连铸技术中试基地”、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的“辽宁营口流化床绿氢炼铁中试基地”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目前,全市获批省级中试基地3家,投资千万元以上中试基地达到12家,全年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73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4.2亿元,获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奖项目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2024年,我市将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技术创新。一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电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着眼全市科技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研究,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积极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承担国家、省重大项目,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四是加大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着重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初步确立《基于省级及以上园区智能配电网规划及自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9项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和攻关课题,将按照计划安排稳步推进。
建议问题4:深化营口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等专业平台应用,加强资源共享。
持续发挥工作联盟保障能力,助力能源大数据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数据资源共享。依托2023年6月出台的《营口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数营组办发〔2023〕4号),加强对公共数据的归集和管理,为推进全市范围内各类能源数据的汇聚共享提供了根本依据;二是深化平台应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为我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于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在联盟各单位的支持下,加强能源大数据汇聚和利用,保障数据平台基础支撑,充分利用和分析能源大数据,支撑政府科学治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服务社会低碳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多部门协调配合,推进能源数据的开发、流通、融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协助完成有关平台建设,强化检测、分析、评估,促进“双碳”背景下能源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市能源绿色化转型。
重点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全力推进陆上风电项目建设,强化跟踪服务,加强要素保障,确保尽早投产见效。科学谋划、超前布局海上风电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动项目纳入国家、省级规划,力争打造海上风电基地。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有序推动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示范。因地制宜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沼气等发电项目,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全面开展负荷管理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开展“政企联动、高效协同”负荷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支撑,通过负荷资源摸底、在线监控与能效分析,实现电力安全保供要求下的负荷精准调控和客户常态化、精细化用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