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智慧市政,构建海绵城市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打造“智慧市政”与构建“海绵城市”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两者结合能有效提升城市韧性、资源利用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系统化推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优化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2015年,我市组织编制排水防涝规划,2018年获得批复,2020年以来,我市通过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雨污分流改造等契机,建立并落实了排水许可管理机制、排水设施维护养护等13项长效管理机制,新建了营口市城市排水管网与黑臭水体信息监管平台,建立营口市精细化网格管理机制,实施了一系列排水防涝项目,共计实施38个项目,包含河道治理类项目5个、泵站改造类项目4个、管网改造类项目25个、清淤管网2个,投资20.43亿元,争取政府一般债券10亿元、中央预算资金6.31亿元,财政投资4.12亿元。新建改造排水管线123.9公里,改造泵站9座,新建5座泵站。其中,2023年,老边区争取3个排水防涝国债项目,总投资1.63亿元,获得国债补助0.81亿元,工程正在收尾阶段,其中,老边区老城区排水管线改造项目两个,通过将原有合流制管线切换为污水管线,新建雨水管线,实现老边区老城区主要街路的雨污分流改造;老边区营东新城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主要是对营东新城区域破损管网进行加固和修复,提升排水管网连通的整体性。2024年,我局争取4个排水防涝项目,总投资3.35亿元,获得国债补助2.35亿元,已于2025年4月全面开工,其中,营口市新华路泵站汇水区域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实现新华路泵站汇水区域雨污分流改造;营口市十四泵站汇水区域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实现十四泵站汇水区域雨污分流改造;营口市主城区部分排水管线改造工程对光华路、清华路、市府路、文萃路等老旧管网改造,解决因管网老化造成的排放不畅问题;营口市主城区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太白路、太和路、中心街局部区域的雨污分流改造。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
根据市政府工作要求,2025年,推进实施建设“营口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及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一期)项目”,项目已于2025年5月22日开工,具体建设内容有:在整合利用数据局CIM平台能力支撑基础上,建立二三维管网地理信息平台1套,收集整理各管网权属单位已有管网数据,形成北部城区地下管网一张图,建设地下管网统筹管理系统1套,为项目提级审批提供支持。建设防汛指挥调度系统1套,包括防涝监测预警与指挥系统(Web端)1套,防涝监测预警与指挥系统(移动端)1套、驾驶舱1套,实现汛情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展示,为防汛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数据和快速响应能力;对防汛物资、预案进行管理,同时根据城市汛情信息,实现警情处置及指挥调度功能,提升排水防涝信息化管理水平。
项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和规划,通过建设北部城区地下管网“一张图”,打破行业间、区域间、平台间地下管网数据整合共享难的问题,实现数据的高效流转,提升数据的应用范围,为平台的深度开发利用夯实数据基础;通过建设地下管网统筹管理系统,对管网属性信息进行分析,为编制“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实施方案”提供准确依据,为统筹管网建设改造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系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城市管理地下部分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城市规划科学编制、地上地下统筹管理奠定基础。
在防汛指挥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建设营口市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集防汛监测、风险隐患排查、巡检养护、调度指挥、信息管理及数据分析于一体,支持接入管网、泵站、河道、雨量站等关键防汛设施实时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智能预警、联动分析和全流程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为城市安全度汛和防涝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三、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引领作用。2021年,我局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制了《营口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营口市主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下发了《营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营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设计标准图集》。市自然资源局启动新一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全面贯彻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在用地审批、工程项目审批等业务办理环节推进相关措施落地,通过综合施策,加速推进海绵城市系统化、规范化进程。二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积极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在小雨时渗透、大雨时通过管网进行排放。利用明湖、东湖、欢心湖和西炮台湿地,在降雨前,通过泵站管网系统排放至海,降低水位,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将雨水收集至水系,作为城市防洪调蓄手段,建立城市防洪的调蓄体系。三是强化平台数据赋能。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应急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探索推动物联感知视频融合平台与相关城市智慧化管理系统对接,充分拓展数据治理场景,赋能城市治理。
下步,我们将结合建议,会同相关部门不断优化排水系统布局、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从源头减排到过程控制,再到末端治理,全链条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