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营口片区首创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2018年,营口港年度吞吐量为2.6亿吨,其中集装箱532.1万标箱,居全国第十一位。营口片区联合营口海事局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以智能选船为平台,针对集装箱班轮“班期紧、停留短、装卸快”的特点,全面实施集装箱班轮分级管理机制,在确保载运“中欧班列”货物船舶的安全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了船舶运行效率,实现了通关“零待时”。
“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以《营口海事局集装箱班轮监管“白名单”机制》为基础,结合《营口海事局集装箱班轮分级管理评选办法》和《营口海事局集装箱班轮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了辖区定线集装箱班轮数据库。对安全管理体系、船龄、船舶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估,将船舶按照安全管理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筛选出高风险船舶并予以重点监管。对于通过评选的“白名单”船舶则享有以下优惠待遇:一是对“白名单”内的船舶进出港、靠离泊,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先安排,减少锚地、码头等待时间。二是除工作时间外,节假日、夜间等非工作时间也应为“白名单”船舶安排安检遗留项目的复查。三是无特殊情况下,对“白名单”船舶不安排实施船舶现场检查。四是对“白名单”船舶的安全检查在应检船等级的窗口期上限后方可进行。五是各相关部门全天候提供船舶安全业务咨询服务。
目前已有5家航运企业的29艘船舶通过评审,平均船舶安全检查时间间隔从6个月提升至12个月,船舶几乎不需要现场检查,优先靠离泊船舶200多艘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通过“船舶安全检查智能选船机制”,营口海事局、营口片区提升了事中事后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节约了执法成本,更让重服务、强管理、惠民生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为营口进一步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社局围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
专项行动任务,狠抓人才引进工作
年初以来,市人社局紧盯“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任务,扎实做好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截止5月底,全市新增专业技术人才901人,完成省计划3000人的30%;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完成省计划10人的30%;新增高技能人才62人,完成市计划100人的62%。1至5月份省、市政府“重强抓”专项行动节点任务全部完成。
一是人才培养引进政策逐年完善。目前,我市已陆续出台了六个关于人才引进工作方面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X”的人才政策体系。从人才政策体系上看,我市的“1+X”人才政策体系符合我市市情,体现我市政策特色,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部分政策措施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万名高校毕业生引进计划有序推进。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优惠扶持政策,印发了《营口市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和《营口市高校毕业生申领购房补贴的实施办法》;组织专人到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宣讲我市就业创业政策;积极与辽宁科技学院召开校地人才对接会,向500余名师生介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截止目前,与我市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共3233人,完成市计划10000人的32.33%。
三是民营经济人才服务工作取得成效。依托国家和省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和载体,积极为民营企业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目前,我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达到65人;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现代物流、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焊接加工、钳工、汽车维修等六大专业培训,积极向省推荐高技能领军人才,目前,我市获省表彰12人次,其中省突出贡献3人,辽宁技术能手6人,辽宁工匠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