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信厅:
现就闻然代表提出的《关于我省菱镁产业科学发展的建议》提出协办意见如下:
一、镁产业发展现状
营口市矿产资源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30余种,其中菱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镁质材料产量居亚洲第一。形成了集勘查、开采、选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产品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耐材制品工艺、技术及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覆盖60%的国内市场和40%的国际市场,镁质材料产业凭借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我市经济乃至全国和世界钢铁、建材等高温窑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市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200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我市建立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2005年,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授予中国镁都—大石桥“全国镁质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称号。2011年,国家科技部再次批准我市为国家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年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二大示范产业集群之一。2014年,营口大石桥高端镁产品产业基地(有色金属(镁)·辽宁营口大石桥)被国家工信部评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内外誉为“中国镁都”。我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动菱镁产业由“低端、低效、分散利用”向“高端、高效、规模化利用”转变,不断促进菱镁产业经济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镁产业综合治理的主要工作
(一)鼓励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辽宁省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引导企业积极采用科学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功能性耐火材料。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科技创新的要求部署上来,印发《营口市推动科技创新十项政策》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营口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支持以菱镁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共同参与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培训、指导和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把菱镁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矿山整治、保护菱镁资源
按照《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非煤矿山综合治理的意见》(辽委发〔2018〕49号)中关于菱镁矿管理的要求,对我市菱镁矿企业发展和治理提出更为细化具体的标准和目标。新建菱镁矿山储量规模必须达到中型以上,最低开采规模为30万吨/年,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鼓励已有矿山进行整合重组,整合重组后矿山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以上,最低开采规模为30万吨/年;已有矿山在2020年年底前没有达到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的(10万吨/年),不予延续。
(三)固废综合利用、构建绿色体系
按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聚集发展通知》和工信部《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的指导建议,加快培育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提高菱镁尾矿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业资源化循环化生态化水平,促进菱镁产业向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
(四)严控排放标准、改善环境质量
按照辽宁省《镁质耐火材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21/3011-2018),深入开展提标整治工作,组织相关企业实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安装高效、稳定的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对生产企业实施监督性监测全覆盖,依法严厉打击超标排污行为。发现未批先建、超标排放、偷排偷放、伪造监测数据等各类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并视情节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行政拘留。组织、指导企业按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等有关规定按期申领排污许可证,同时督促企业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开展自行监测。
三、镁产业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产业转型升级有新突破
大石桥市是菱镁产业发展的集聚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我市把实施重大镁产业科技项目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策划、储备与实施好一批具有领先地位的重大科技项目。先后实施镁质材料深加工、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科技项目18项;组织辽宁嘉顺化工有限公司、辽宁洁镁科技有限公司、营口菱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0个项目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推荐辽宁青业环保科技、营口市瑞福来耐火等8家企业参加辽宁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辽宁洁镁科技与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就共同开发二氧化碳气肥项目达成合作;辽宁绿源再生能源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建立科技合作;“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镁素营养研究中心暨张福锁院士工作站”成功落户营口菱镁化工等一系列举措,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嘉晨超高品级镁制品项目,预计投资15.6亿元,利用当地废矿和低品镁矿产资源,经过浮选提纯达到产品质量质的提升,将“嘉晨镁”含量达到98.2%,产品技术和质量属于世界一流,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为传统的镁砂产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矿山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加大矿山整合力度,实行开采总量调控。坚持对产量低、规模小、高耗能、污染大的矿山通过采取兼并、收购、股份等方式进行整合,菱镁矿山企业由原来的96家减少到19家,预计2020年压缩至17家,年矿石开采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着力开展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近年来,投资1.1亿元,完成闭坑矿山生态治理面积3286亩。推进企业新上矿石浮选生产线3条,年利用低品位菱镁矿石、粉矿量达到30万吨。同时,不断提高矿石综合利用率和镁质耐材回收利用率,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明显
结合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原则,对不符合“四条红线”的违法违规项目,依法予以关闭、关停。我市已淘汰有效容积18立方米及以下轻烧反射窑、1400KVA及以下的电熔镁砂炉、土焙烧窑或土煅烧窑、有效容积40立方米及以下重烧镁砂竖窑,镁质材料行业现有产品能耗符合《镁制耐火原料及制品单位产品能源耗限额》(辽宁省标准(DB21/1642-2008))和国家工信部《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2014年本)》有关规定。
(四)企业环境监管形成规模
按照《营口市镁制品企业复产环境治理标准》以及《辽宁省镁质耐火材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对标整治,实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安装高效、稳定的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相关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企业制定提标改造方案,实施“一厂一策”,对已经完成提标改造的企业要组织相关部门或聘请第三方验收,做好档案建立工作。全市已安装348台(套)工况法传感器,与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联网在线传输环保监控数据,在镁制品企业密集的官屯平二房村、南楼经济开发区王家村、高庄村市等9个镁制品企业密集区,安装了14个点位视频监控系统,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实现了对辖区内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环境监管效能。截止2月底,全市关停镁制品企业138家,对标改造后提请监测218家,已监测1574家,61家正在组织监测。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利用综合手段,推动兼并重组
利用环保、国土、安全和产业政策等综合手段,推动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退出。支持骨干企业以品牌、技术、资金等要素为纽带,推进横向兼并重组,纵向延伸产业链。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上市融资等形式,进行兼并重组。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整合镁质材料技术创新资源,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成果共享,解决镁制品生产过程中重大技术及瓶颈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型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等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加大智能化和清洁生产改造力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推进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
引导矿山企业坚持开采和保护并重,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开采和节约并重,逐步解决剥岩欠账、采剥失调问题。针对菱镁矿石不同品位,研究和开发适宜产品,高品位菱镁矿石生产耐火材料,中品位的生产化工材料,低品的生产建筑材料,实现矿产资源吃干榨净。积极推广矿石浮选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不同矿石含量的浮选技术。开展对低品位矿石、废弃粉矿进行均质料、改性料的研究,提高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利用率,做到综合利用矿石和废弃原料,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
201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