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海事局
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营口,拥河向海,因港而生,因港而兴,向海图强,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营口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能升级,已发展成为全国内贸集装箱强港、全国大港、东北亚物流重要节点、我国北粮南运通道枢纽。
2021年,营口港年进出港船舶27833艘次,完成货物吞吐量2.02亿吨;集装箱520万标箱,营口港年粮食吞吐量近年保持在3900万吨左右,是全国港口粮食最大集散港;海上航线密集,内贸航线41条,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和“营满欧”中欧班列100余条,不断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育营口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营口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营口海域是通航密度高、航运繁忙、监管难度大的海域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营口海事局积极作为、主动创新,全力构建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创新管理机制、重构业务流程、整合信息平台、深化数据应用、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构建“多维感知、高效协同、智能处置、优质服务”的现代化、智能化交通管理动态管控新格局,这对保障我市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安全、高效、畅通具有重大意义。
水上“大交管”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海事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能力,在我市水上航运经济“保通保畅、水上安全、绿色发展、便民惠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营口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加力。
一、立足“保通保畅”,高效协同打通航运主动脉
水上“大交管”中心聚焦“全覆盖、全过程”的海事综合服务体系,汇聚船舶进出港全过程数据,将水上交通管理从“进港出港”的点延伸至“起点和终点”全航次周期的线,有力保障了超大型船舶、重点能源物资运输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的常态化运行,提高辖区通航效率、提升港口综合效益,打造航运“高速路”。
水上“大交管”中心加强与航标、海洋、气象等单位的沟通合作,实施精细化服务举措,由12小时气象预警转为3小时即时预警,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分区域、分时段、分船型服务措施,打好船舶航线与气象走势的时间差,减少船舶压港滞期的影响,通过实行船舶精细化管控,今年为营口港额外赢得900多小时的可通航时间、1600余艘次船舶进出港,增加港口货物吞吐量5000多万吨。
今年,营口市受到多轮疫情冲击,水上“大交管”中心坚持防疫与保畅并重,充分发挥“大交管”优势,高效打通水上运输“大动脉”,在民生等重点物资运输中实行“五零”机制。(保障货物运输“零待时”、“零风险”,保障物资转运“零延时”、保障船舶进港航行“零阻碍”、保障信息提醒和助航服务“零干扰”)2022年至今,共保障重点物资运输船舶进出港3780艘次,保障粮食、煤炭、油品等重点能源物资安全运输7460万吨,以实际行动保障辖区水运货畅其流。
二、立足“水上安全”,精准发力构建平安和谐海区
水上“大交管”中心锚定“感知更全、预警更准、响应更快、队伍更强”的目标,充分发挥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现代化监管服务效能,推动重点船舶精准识别、重点行为精准指挥和违法行为精准监管等功能迭代更新,采取专台监管、重点标记、全程跟踪等方式,强化重点船舶安全管理;采取大辽河航道“五段三联”监管模式,加强航道易发生险情事故水域的分段监管;专台监控超大型油轮和大型矿石船,提供专项导助航服务,确保“保安全”和“保生产”的双赢。辖区船舶事故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首次实现大辽河航道内船舶事故为零。
为提升通航秩序,水上“大交管”中心强化陆域巡视、海上巡航、空电巡检的“立体巡查”水上动态管控机制,发挥快反单元作用,严控狠打,协助政府打击“三无”船舶、非法旅游船艇等海上监管顽疾;严打非法砂石运输,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努力消除水上监管盲区。今年共查获“三无”船舶22艘,通报疑似走私船舶12艘,内河船非法从事海上运输实现动态清零。
水上“大交管”中心优化指挥体系、搭建会商平台、完善工作例会,联合公安、海警、农业农村等接警平台,及时处置各类水上应急突发事件,成功应对超强台风“梅花”等对辖区船舶安全影响;有效组织处置“10.25”人员落水救助等多起重大险情。今年,累计发现并纠正不安全因素2455次,共接警和处置海上险情17起,救助遇险船舶8艘,救助遇险人员48人。
三、立足“绿色发展”,综合治理绘制美丽辽东湾
水上“大交管”中心聚焦科技创新,架设“陆海空天”多维污染监视网。增设多个CCTV监控点,联合大连海事大学,推进“AI+CCTV”溢油监控系统应用,实现近岸港区水域溢油防污智能监测;运用“食用染色剂法”对小型船舶生活污水排放进行检测,提高检查效率,有效控制生活污水污染海域。
推行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治理模式,构建船舶污染防治共同体,会同市相关单位定期开展联单制检查,加大船舶污染物各环节违法行为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推动船舶使用岸电,开展无人机船舶尾气检测,严控硫含量超标排放,助力营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开展美丽大辽河建设活动,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相关制度,实施监管服务相融新模式,有效保护母亲河。今年,船舶污染率降低到万分之零点五以下,大辽河水质稳定在四类标准。
四、立足“便民惠民”,暖心便捷打造人民满意海事
水上“大交管”中心聚力提升专业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海事专业优势,建设“一站式受理”关联平台,整合船舶抵港、靠泊、进出港、引航等信息,优化串联服务布局,为服务相对人提供更便捷的“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审核”办理项目,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通关效率20%。
水上“大交管”中心按照优化航路、科学组织、有序锚泊的原则,开展密集船舶流管控研究,减少船舶交叉会遇;鲅鱼圈港区首条数字航路正式投入运行,42座实体AIS 航标实现了对航道边界的数字化标识,进一步提升航标的导助航效能和智能化水平。实行通航窗口期管理,施工与通航交替进行,既保障通航安全,又提高施工效率。安全保障进出港船舶2.5万艘次,同比增加21%,施工效率提高25%以上,航行畅通度显著提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水上“大交管”中心认真做好水路口岸涉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努力做到“管得住、防得准、服好务”。定期开展涉外疫情防控督查,坚持船员换班“应换尽换、应换快换”原则,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的防控措施,保障船员换班平稳有序开展,自疫情发生以来,共服务保障824艘次国际航行船舶9298人次中国籍船员顺利换班,未发生因船员换班造成的疫情传播,高效处置多起突发事件,救助国际航行船舶伤病船员35名,有效保障了船员合法权益,获得了航运公司和广大船员的高度认可,营口成为值得船员信赖的口岸城市。
朋友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海事部门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并重,科学探索海事监管与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海事监管服务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市港航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上交通安全形势。
谢谢大家!
回答提问:
问:“大交管”模式与之前传统模式相比较,有哪些优势?
答:好的,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是对海事动态监管执法的一次整体性改革,通过重塑管理理念、重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方式等,推动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的水上交通动态管控新格局。与之前传统模式相比较,有以下优势。
一、提升动态指挥枢纽性。通过确立“大交管”对内对外指挥协调的中枢地位,使其成为海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现场综合执法指挥协调中心、信息流转处理中心、海上交通运行监控中心、分析研判和辅助决策中心以及海事形象展示窗口。全面提升交通管控强制力、涉海治理威慑力和社会地方影响力。
二、提升现场执法精准度。大交管”通过对执法资源的全面掌控和协调,对监管服务数据的实时跟踪和收集,推动现场执法向精准查违纠违、风险管控、隐患治理转变,第一时间发现违法行为和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获取证据、派发任务和执行反馈,全面提升海事现场执法精准度。
三、提升水上综合保障能力。“大交管”建设深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大格局,通过加强与涉海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监管服务信息跨部门互通互认和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执法协调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广泛的水上安全共同体,提高安全综合保障水平。
问:目前正处于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物资需求量比较大的一个重要时段,能否介绍一下贵局在保障重点能源物资水上运输方面有哪些工作部署?
答: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保暖保供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将保障今冬明春船舶载运煤炭、能源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依托“大交管”模式,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保安全、保通畅工作。
一是密切关注冬季寒潮海冰情况,及时发布恶劣天气、海况预警预报信息,最大限度降低恶劣天气对运输生产的影响。加强沟通协调,优先安排载运煤炭、能源船舶进出港和装卸作业。
二是加强现场巡查检查,利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强化辖区水域交通管控,根据需要为进出港船舶提供护航服务,保障港口、航道、锚地及其附近水域安全畅通。
三是加强船舶安全监督管理,确保船舶适航、船员适任、货物适装。督促载运煤炭、能源船舶及其公司加强对船舶的安全管理,严格实施船舶进出港报告和货物申报制度。
四是充分考虑恶劣天气、海况对载运煤炭、能源船舶进出港和装卸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会同港航管理部门共同建立应急协调保障机制及相关工作预案,服务保暖保供大局。
问:营口航标处2023年在智能航保建设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答: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2023年,我们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交通强国建设、海事“五个一流”发展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的部署要求,有机融入区域经济社会、航运经济发展,扎实开展智能航保建设,切实提高航海保障服务能力。
一是全面实施航标数字化升级,在鲅鱼圈港区首条数字航路正式投入运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仙人岛港区数字航路建设,实现对航道边界的数字化标识和船舶对航道边界的数字化感知,逐步满足智能航运发展需求。
二是完善辖区航标配布,增强星基导航应用,开展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补点建设,在现有4座AIS基站的基础上,还将增设仙人岛、四道沟AIS基站,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助航设施布局,进一步提升船舶动态目标主动感知能力。
三是推进航标绿色升级,在清洁能源使用率100%的基础上,将加大环保材料的开发应用,加大新型聚乙烯灯浮标和四季通用灯浮标等绿色航标的使用力度,有序推进航标绿色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