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相关情况

发布时间:2023-08-24

【字号:

分享:

营口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范明雪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根据《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部署安排,市商务局牵头区域开放协调发展专项推进组工作,会同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制定《营口市区域开放协调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和台账,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督促落实重点任务。

市商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和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全力实施三年行动确定的开放发展工作任务,以高质量对外开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具体承担的园区发展、重点区域合作、开放平台和通道建设等四项工作任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提升园区发展能级方面:

一是健全开发区考评激励机制。制定《营口市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及《2023年营口市开发区(园区)绩效考核指标实施细则》,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于7月21日正式印发。按照考核办法,牵头各考核部门对开发区(园区)指标上半年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二是发挥开发区经济主战场作用。上半年,全市8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自贸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1.9%、52.3%、66.8%。

三是积极推进开发区合作共建。南楼经济开发区、核翼经济开发区分别与盱眙经济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域外省级、国家级经开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在深化重点区域合作方面:

一是推动重点开放指标保持稳中有升。成立市级外资、外贸工作专班,制定《营口市2023年助企出海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行动方案》《营口市2023年外资企业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评价激励方案》等政策措施,着力增强外资外贸企业在营投资兴业的信心。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50.5亿元,总额稳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3.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均达到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0%以上。

二是赴重点地区开展招商促进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带队赴浙江、江苏、福建、北京等地,及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重点地区对接洽谈项目,成功引进厦门建发等一批重大项目,日本罗森(便利店)于今年6月正式落地营口开业。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141万美元,同比增长47.9%。

在构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方面:

一是发挥自贸区创新引领作用。营口自贸区与大连自贸区签订联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审批监管等领域标准共认等8个方面探索“双自联动”。营口自贸区“‘三贷’中心精准定向金融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在华工作境外个人购汇便利化”等3项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案例获得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推广,供全国各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学习借鉴。

二是推动开放平台创新提质发展。组织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首批辽宁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大石桥经开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通过商务部考核。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组织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企业参加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聚外向型企业,完善进出口服务功能。上半年,营口综保区进出口完成9.6亿元,同比增长70.6%。

在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方面:

一是成立市级推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工作专班,制定印发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定期开展调度,鲅鱼圈港区疏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是优化口岸环境,持续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功能,推动鲅鱼圈港区72#、73#泊位顺利通过省开放验收。

下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对标对表省、市行动方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力稳外贸抢订单、抓招商拓市场、强平台畅通道,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力争在对外开放领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省、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

谢谢大家。

营口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黄建平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部署要求,统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经济指标实现“新进步”,各项重点工作实现“双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扎实基础。

特别是围绕推进区域协作开放发展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两项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向海而兴,向海图强。2023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9.37万吨,同比增长3%。

一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我市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营口现代渔港经济区,南北两个片区,北部片区以盖州光辉、田崴北为中心,南部片区以望海、珍珠湾为中心,实施产业选择差异化,分别完善渔港经区内水产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和休闲渔业、海鲜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成立工作专班,多方向筹措资金,引导国企、国资委投资建设。两地联合打造海洋牧场,共同谋划海上风电,以电养渔,以渔养电,实现海上风电海区渔业融合发展。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鲅鱼圈区重点以兼容休闲渔业、垂钓的养殖平台为主要发展方向,盖州市重点以深海养殖发展为主要方向。联合建设公益性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海洋牧场运营机制,出台支持海洋牧场发展政策。推动海洋渔业三产融合发展,形成水产品“生产—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三产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架构。

二是聚势能,强链条,提升“营口海蜇”品牌影响力。发挥营口作为全国海蜇加工业基地的优势,建立海蜇加工行业标准,填补我国海蜇产业无统一产品标准的现状,利用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促进海蜇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建立“营口海蜇”区域公共品牌,通过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将我市现存的大小规模不等的海蜇加工企业和个体户联合起来,提高营口海蜇产品质量,进而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提升的产品价值倒逼数量众多的生产者使用统一规范化的技术规程要求,实现海蜇加工标准化生产,改变目前混乱的海蜇加工现状。完善辽宁中顺海蜇交易市场配套设施,通过低廉的租金鼓励海蜇商户进驻,形成集聚效应。整合全市海蜇加工、电商、物流等多方资源,全面优化升级海蜇产业链,积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助力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营口海蜇”品牌影响力,让“营口海蜇”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2023年9月21日—25日,在营口市鲅鱼圈区渔圈农贸市场将举办第六届中国(营口)海蜇节,此次“海蜇节”由营口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国家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协会共同主办,鲅鱼圈区人民政府、营口市农业农村局、营口市商务局、营口市文旅广电局、营口市供销社共同承办,以蛰香飘四方、质量可追溯、生活有预期为主题,是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博览会期间将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辽宁省主会场启动仪式、渔业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农业招商展商、央视、辽台等主流媒体及自媒体线上线下加大宣传力度,播放海蜇纪录片和相关主题节目,全面提高营口、营口海蜇及“海蜇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重保护,严管理,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推动渔业资源恢复,我市把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渔业资源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023年,我市强化渔业监管“人防+技防”,建设渔业执法指挥中心,强化北斗平台日常监管,智能化渔业执法模式,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强化伏季休渔管理。目前我市共有渔船1664艘,均建立台账,常态化开展海陆执法,渔业伏休秩序平稳。年初以来已投放海蜇8500万尾、中国对虾3亿尾,三疣梭子蟹1500万只、褐牙鲆135万尾、大竹蛏4000万尾、半滑舌鳎15万尾,合计约4.4亿单位。按照苗种的投放时间,陆续还将投放鲢鳙鱼、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等海淡水品种,今年预计投放各类海淡、产品幼苗共6.6亿尾,此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历时之长、品种之多、投入之大都是历史之最,必将对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和美丽宜居村创建工作,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年初以来,召开了全市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工作会议及推进会议,建立了“营口市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各县(市)区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工作进行督导调研,市农村人居办印发了《营口市2023年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方案》《营口市农村环境净化整治考核办法(试行)》,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以“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的形式,对6个县(市)区进行全覆盖督导检查。截至目前,已发布工作专报18期,督导检查通报及问题反馈单87期,全市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05428.2吨,清理村内水塘1357口,清理村内沟渠4626.25公里,清理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1977吨,清理“三堆”4489个,出动人员93792人次,出动车辆54060台次。下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美丽宜居村创建工作的通知》,指导相关县(市)区开展美丽宜居村创建工作,结合全市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工作,聘请第三方重点针对美丽宜居创建村人居环境开展督导检查,部分县(市)区通过整合上级项目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和村自筹等方式,累计整合1300余万元用于支持美丽宜居村道路维修、边沟建设、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新闻媒体:对于发挥“三次产业”支撑作用,推进营口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突破,市工信局在工作机制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答记者问:谢谢记者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为抢抓“十四五”后三年的重要窗口期,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充分发挥“三次产业”支撑作用,推进我市现代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市工信局牵头,成立营口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指挥部现代化产业发展专项推进组。并起草印发《营口市现代化产业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二是《工作方案》拟订了到2025年,我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并根据产业发展目标设计了包括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个重点任务,有序推进营口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突破。

新闻媒体:为确保如期完成《营口市现代化产业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中的这些重点任务,市工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答记者问:为保证《工作方案》中各项重点任务如期完成,我们根据现代化产业发展专项推进组成员单位的职能,将重点任务进行了逐级拆分,将任务责任落实到每个成员单位。并按半年、三季度、年度、三年等时间节点设定节点任务,最终拟订《营口市现代化产业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任务分解表》下发给各成员单位。

就我们工信系统而言,一是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方面,积极融入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钢铁、镁、铝、精细化工等产业。坚持“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加强项目跟踪调度,精准服务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扶持政策,滚动实施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高质量项目,提升我市钢铁、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二是在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汽保企业集团和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配套企业,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带动汽保产业整体发展。推动乐器产业集聚化发展,重塑“营口乐器”知名地域品牌。

三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以功能型铝材料、镁合金、铜、可降解包装材料、化工新材料、建筑节能材料、高功率石墨电极、人造金刚石等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围绕风电、光伏、锂电池、生物质能源、氢能源等领域,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解液等产品,力争将营口市打造成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营口市生态环境局

新闻媒体:在打造安商留商的良好生态环境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记者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是安商留商的硬指标、软实力,营口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扭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条工作主线,不断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一是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在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下,经全市各部门在重点行业企业提标改造、臭氧污染防控、移动源管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持续发力,我市1-7月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达标率达到77.8%。二是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印发实施《营口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强化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完善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总氮削减。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指导督促各县(市)区加快推进水源地风险排查相关工作,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风险监管。1-7月,全市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7.5%。三是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2022年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共登记17.5万吨。严格用地准入,开展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排查整治,上半年用地用途转变为“一住两公”地块共3块,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我市农用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半稳定保持双100%,保障人民群众住得安心、吃的放心。为我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新闻媒体: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项目落地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记者问: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落实,营口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为企业服务,聚焦营商环境谋实策,有效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为大石桥盛康电力等9家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办理免于处罚,免罚金额491.8万元。二是修订《营口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将291家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强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采取非现场执法的方式,以规范的“企业自管”作为“部门监管”的重要补充,对纳单企业三年内“无事不扰”。三是在全省率先出台《营口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按照“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实行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修复“处罚即告知”机制,对违法企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同步下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在企业改正违法行为后,为企业修复失信行为。四是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营口市化工园区内精细化工项目和化工中试车间项目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主动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在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冶金化工重装备区和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建立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助推域内精细化工项目高速、高质量发展。五是为鞍钢鲅鱼圈钢铁有限公司、华能营口热电、百威啤酒等企业规划环评、建设项目总量指标进行帮扶协调,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答好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保护、还要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考卷!

市交通运输局

新闻媒体: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请问目前交通运输对全市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支撑保障能力如何?

答记者问: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始终把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当好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开路先锋。截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668.043公里(含高速),全市72个乡镇(含街道)及644个建制村全部通黑色路面。营口港生产性泊位达到8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集装箱泊位8个,总通过能力约达1.6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05万标准箱。全市共有客运站52个,实现了各县(市)区均有一级站的客运体系分布,营口兰旗机场运行稳定,我市基本形成以“一纵一横两连”高速公路网和以哈大高速铁路和普通国铁为主骨架,以鲅鱼圈港区和仙人岛港区为核心的港口集群,以兰旗机场和高铁营口东站为重要门户,集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城市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新闻媒体:交通运输经济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比例,请问今年交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答记者问:交通运输部门承担4项GDP支撑指标。这四项指标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红,5、6两月虽然略有下行,但7月份形势进一步好转。截至7月底,全市公路货运量累计1.25亿吨,同比增长6.3%;公路货物周转量279.2亿吨公里,与去年同期持平。水上货物周转量11.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0.8%;规上多式联运及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30.4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规上装卸搬运仓储业营业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2%。预计到年底,公路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2%;水上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43%;规上多式联运及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和规上装卸搬运仓储业营业收入两项指标增幅能够达到5%。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