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关于大石桥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相关情况

发布时间:2023-12-22

【字号:

分享:

大石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孙铭晨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代表大石桥市政府向关心支持大石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年,大石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农业部和财政部评选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这是大石桥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进西部粮食生产加工集聚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明确地理界限、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是新时代中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下面,由我向大家通报大石桥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情况。

一、基本情况

大石桥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大石桥市西北部,范围涉及水源镇、沟沿镇、旗口镇、石佛镇、高坎镇、虎庄镇6个镇,区域面积93.6万亩,户籍人口22.4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口15.3万人。产业园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水稻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科技化“五化”路径,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科技力量培养方面,产业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省水稻研究所、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谷糠油产业研发基地等多个研发平台,有效对接省内外顶尖科技力量。

二、产业发展情况

创建工作开展一年来,大石桥市以推进“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减量化生产、生态化循环、品牌化引领的发展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和示范样板。

一是强化减量化生产。一方面,开展农药化肥减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行动,引导园区农户、业主转变生产观念。另一方面,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行节水网格员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工程。我市连续十五年荣获省农田水利“大禹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强化生态化循环。产业园以“粮饲兼顾、资源利用、稻渔结合、循环发展” 为导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促进种养结合,打造了“水稻种植+秸秆还田+农膜回收”绿色循环链条。探索推广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等多种稻渔立体种养模式,减少除草剂、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的使用,实现水稻的优质优价,稻渔综合种养产值平均每亩增加产值667.48元。园内多个镇开展秸秆粉碎还田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实现全部配套,产业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

三是强化品牌化引领。充分发挥产业园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率先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颁发合格证1884个,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重点县”等荣誉。开展品牌营销推介,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13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00余个,推动认定水稻绿色食品16个,打造“营口大米”“营口大闸蟹”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园产品品牌化率达到87%。

三、项目投资情况

大石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计划总投资18.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亿元,企业自筹资金15.1亿元。在资金投入上,优质水稻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投资5.5亿元;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工程投资约9.2亿元;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工程投资1.25亿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投资1.15亿元;质量品牌竞争力提升工程投资4620万元;现代经营体系培育工程投资5300万元。

大石桥市将全力推进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重点实施稻米生产线智能化升级项目、水稻精深加工项目、稻渔共生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业废弃物收集转运体系建设项目、大石桥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公用品牌培育和推广项目、绿色和有机认证推广项目,以及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培育工程,形成集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新模式,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兴村强镇、富民强市目标,真正建成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谢谢大家!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