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让“知识”变“资产”我市扎实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相关情况

发布时间:2024-10-09

【字号:

分享:

强化专利转化运用工作 助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督管理局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从政策层面上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从执法监管层面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从管理层面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快推进以专利为核心的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制定《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年度贯彻推进计划,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知识产权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多次召开知识产权工作调度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各项工作。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为知识产权工作的落地落实提供保障。

二、知识产权创造效能稳步增长。截至目前,我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69件,同比增长18.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6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43件,同比增长23.7;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5件,同比增长24.5%。

三、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强企建设。我市现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2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4家,2023年,新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创历史新高;营口自贸区、站前区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培育园区和试点培育县。

四、引导企业产业创新发展。深化高价值专利培育,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确定为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营口市汽车保修检测设备行业专利联盟是我省第一家被纳入国家产业知识产权备案管理系统的专利联盟。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完成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3项、完成汽保设备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1项,为政府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决策提供支撑,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专利数据支撑。

五、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精准对接营口理工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有序高效规范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存量专利盘活入库工作。截至目前,已盘点入库专利497件,完成率达到100%。开展申报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入库工作,已申报入库企业34家,并推动指导入库企业利用盘活系统开展专利评价转化。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工作,已备案产品111件,认定产品8件。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活动,举办专利转化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活动11场,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政银企平台,实现精准对接。2023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到3.52亿元,创历史新高。促成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险业务53笔,创历史新高,又实现了高校知识产权保险零的突破。

六、强化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以“一站式”服务为抓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优势,加大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引领,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推广,用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走基层、办实事,深入盖州市、大石桥市县域乡村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实地调研、咨询指导、精准对接等一站式便利化服务。积极引导地理标志生产主体使用专用标志,提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市场主体数量。强化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研制,发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营口大米》和《地理标志产品 博洛铺小米》地方标准。全市现有驰名商标2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7件。

下一步,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将以全面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三年行动为出发点,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效益,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在引领高价值专利培育上下功夫,在提高转化运用效益上求实效,在提升保护能力上做文章,让创新创业根植知识产权沃土,助推我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市科技局推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工作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营口市科学技术局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部署要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大力推动专利成果本地产业化,持续构建和完善以企业需求、成果供给、中介服务、政策保障有机衔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营口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优化政策环境。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充分调研酝酿的基础上,集成科技创新等8个方面惠企优惠政策,融入《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政策措施》之中,助力企业享受更多政策红利。同时,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印发了《营口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奖励办法》、《营口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政策的有效激励,加快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三年,我市福斯油品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94个项目获我市技术合同登记奖励专项资金支持143万元;26家企业检验检测项目获得科技创新券资金支持40万元;我市共21个项目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奖励性后补助,获得资金支持632万元。

二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服务体系。一方面,指导我市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多领域技术成果对接,深化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我市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24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校地层面推进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推进相关成熟技术在我市相关企业转化合作。2023年4月,营口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续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航空遥感中心、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一批最新技术成果与我市科技企业进行了需求对接。近三年组织我市企业参加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各类成果撮合对接活动50余场,促成了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包括辽宁瑞华实业集团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共建“地下空间智能建造联合研究中心”、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与东北大学合作研发“淬火钢板板型控制技术研发”项目、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发“PBT/PBAT聚酯新材料改性技术研发”项目等。近三年,我市累计落地转化科技成果210项,实现产值7.35亿元。

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促进技术合同登记,切实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充分调动县区、园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积极性,建立“县区、园区+专业机构+企业”联动工作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多层次培训,提升我市县区、园区、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能力和水平。开展重点企业调研指导工作,提供“一对一,面对面”定制式服务,送政策,送培训,指导企业合理归集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符合技术合同登记范畴的技术合同,营口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的“优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荣誉。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3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创新企业。围绕提升产业发展“三篇大文章”,大力开展中试基地建设,指导天元航材(营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完善中试基地软硬件条件,我市天元航材、石钢京城、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3家单位获批省级中试基地。通过中试基地建设,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并实现产业化,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市获批省级中试基地3家,投资千万元以上中试基地达到12个。

四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创新平台。健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星创天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双创载体"培育库,开展常态化培育,2022年、2023年各有4家单位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获批数量再创新高。截至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9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5家。积极推进科技市场建设,2022年9月营口科技市场正式运营,26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科技市场,目前已与省内外20余所高等院校、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支持与企业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市创新主体提供了“全流程、全维度、全纵深”创新服务平台。

五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引育科技人才。坚持柔性引进人才,持续深入开展具有营口特色的“企业·博士双创计划”,每年有25个左右高校院所团队项目获批立项,累计引进培育120个博士团队,柔性引进高校院所330余名高层次人才,服务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建立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和“农村科技特派”制度,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一对一 ”、“点对点”精准服务,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六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金融服务。积极组织银企对接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为金融服务机构与企业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围绕专利转化、科技创新,强化特色金融供给,促进科技金融合作,共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与中国人民银行营口市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专利合作业务,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添加风险保障,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顺利开展。2023年营口天成消防设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获得专利质押融资金额3.52亿元,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扎实推进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我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广泛开展专利成果转化宣传。加大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和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宣传力度,多渠道、多举措宣传《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和最新科技创新政策。

二是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继续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专项行动,持续用好“带土移植”、“揭榜挂帅”、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从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专项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形成“政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营口科技市场为依托集聚科技成果资源,完善技术交易服务;加快成果转化基地、研发中试基地建设,深入实施营口市企业科技特派、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通过国家高端人才计划、省“兴辽英才”、“营口英才计划”、营口企业博士双创计划、省市自然基金联合基金等人才计划的联动开展,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为实现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工信局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谈谈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话题,我们认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为此,我局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着力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以“营口英才计划”为引领,集聚用好产业高端人才,以创新链拉长产业链,面向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支持5名产业高端人才,带领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行业共性难题。二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着力在项目攻关上下功夫。以项目为抓手,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去年以来,编制、筛选、申报营口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63项。其中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130项,关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57项,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攻关项目51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1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重点领域试验证项目3项。235个项目列省级计划目录,项目数量稳居全省第二位。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着力在平台搭建上下功夫。鼓励有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和申报企业技术中心,将发明专利数量纳入技术中心认定评价体系。2023年,我市日钢营口中板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晋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营口昌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已从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8户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不少于5户。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环节:

问:市市场局在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为深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营口市市场监管局以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宣讲、调研座谈、交流对接等方式为营口理工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举办知识产权进校园暨专利技术对接活动及沿海六市专利技术深度协作交流活动,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高校与企业专利转化供需平台,实现精准高效对接。2022年,完成专利开放许可实施合同备案11件,是全省唯一获得2022年专利开放许可奖补的市。2023年,完成专利开放许可实施合同备案46件,创历史新高。促成开放许可专利被侵权损失险46件,实现高校知识产权保险零的突破。

下一步,营口市市场监管局将不断探索与积累专利开放许可经验,持续开展政校企协同、专利转化对接交流活动,盘活高校院所存量“沉睡”专利,推动校企精准对接、高效互动,聚焦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问:市科技局在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在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产生更多专利成果,实现高质量专利创造和高质量专利成果产业化,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充分发挥营口科技市场创新平台作用,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专利成果库、人才专家库,集聚各类创新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各领域专利成果发布会、对接会,帮助高校院所和企业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推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更多优质专利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