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卫生健康系统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一、强化预防保健,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
深入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辽宁建设要求,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围绕《辽宁省贯彻落实“十四五”健康老 龄化规划实施方案》《辽宁省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不断强化机构建设,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做好老年健康服务工作。以老年口腔健康促进行动、老年营养改善行动、老年心理关爱行动、老年认知障碍防治促进行动、老年肠道促进行动、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等专项健康促进行动为抓手,结合“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开展老年预防保健行动,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提高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老年人健康行为和观念,提高健康管理率,不断增强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全年共召开老年健康宣传周启动仪式5场,举办老年文体活动6场,组织科普讲座11场,开展健康义诊服务19次,进社区、进养老院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3次,服务群众6000余人。
二、创新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纵深发展
组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以西市区华安社区为试点,打造全市首家老年精神健康医养共建合作模式,启动医院、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双向联动机制,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及预警机制,实现失能失智老年人精神疾病诊疗不出门、双向转诊,解决老年人精神类疾病就医难题。搭建市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与市多家养老院合作新平台,为养老院老人提供上门看诊、就医绿色通道、免费挂号、简化缴费程序等特色口腔医疗服务,选派专业化口腔医疗团队,制定老年人口腔就医应急预案,实施医护椅旁看护、心电监护等特殊照护,打通养老院老年人口腔医疗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综合性医院创建老年友善机构32家,创建率达88.9%;两证齐全并纳入管理系统的全医养结合机构共15家,县(市)区覆盖率达100%;全市医疗机构与135家养老机构签约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县(市)区医养结合机构全覆盖,医养签约全覆盖。
三、保障母婴安全,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实行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和高危孕产妇、新生儿专案管理,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目前,全市建立了以2个市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为主体,6个县(市)区全覆盖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全力保障母婴生命安全。2024年全市无孕产妇死亡,妇幼健康其他核心指标也持续向好。
四、加强缺陷防治,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开展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不断优化出生缺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全流程服务,有效提升我市出生缺陷防治水平。通过实施孕前优生检查和增补叶酸等健康服务项目,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2024年开展免费孕前优生检查1800对,为农村孕产妇增补叶酸5000人。提升我市产前出生缺陷诊断能力,2024年营口市中心医院通过产前诊断机构复核认证,填补了我市无市级产前诊断机构空白。开展高质量的免费新生儿筛查服务,截至目前,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6142人,新生儿免费代谢性疾病筛查8234人,新生儿免费听力筛查8199人,新生儿免费心脏病筛查8181人,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显著。
五、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儿童健康管理与服务。不断推进儿童特色专科建设,目前已在部分县区推进儿童视力筛查、儿童龋齿防治、儿童营养性疾病诊治等特色诊疗服务项目,并逐步实现扩面。落实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提高基层儿童保健人员在婴幼儿营养喂养方面的指导能力,更专业的指导育儿家庭形成科学喂养行为。开展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评估儿童群体健康及生长发育水平,目前,全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1.73%,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92.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5%,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90.20%,有效保障了我市儿童健康。
六、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探索多种途径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大对托育机构在土地使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助力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被评为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是我省唯一入选单位。联合市总工会开展托育技能竞赛,将胜出的6名优秀选手推荐参加全省托育技能竞赛,他们在省赛中取得育婴师个人一等奖、保育员团体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加强托育机构综合监管,在全地区开展全覆盖式的托育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坚决守住婴幼儿安全和健康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应对人口变化新形势,坚持“一老一小”整体谋划思路,围绕群众在育幼、养老等方面的所思所盼,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补齐两端服务短板,全力推进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