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下面我就《营口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进行发布。
一、《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国家居民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肥胖和超重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研究都表明,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与许多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超重与肥胖问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都有关系,是这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超重问题、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卫生健康委关于“体重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切实减少因肥胖等问题导致的慢性病发生,我们联合11个部门组织制定《营口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希望通过“体重管理年”活动,对居民的体重管理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健康体重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逐渐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方案》中对做好体重管理有哪些具体措施
《实施方案》明确了“体重管理年”活动的主要目标,力争实现“体重管理相关指标提升明显,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到改善”,重点强调了3个方面14条主要措施。一是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提升体重管理科普能力。二是实施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建设行动,提升体重管理效能。积极营造并建设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主要作用;发挥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强化中医药对体重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并推广应用;倡导健康消费新理念。三是实施重点人群体重管理行动,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针对重点慢性病人群、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提出体重管理分类措施。
答记者问环节:
问:如何科学评估自己是否是超重肥胖?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帮助自己维持健康的体重呢?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要评估一个人到底存不存在超重和肥胖,我们有多种的判断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体质指数(BMI)。计算的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成年人的体质指数应该维持在18.5-23.9之间,<18.5是体重过轻,24-27.9之间是超重,大于等于28是肥胖。另外还有一种,特别是对成年人,除了体质指数以外,腰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判断我们脂肪在身体里面的分布。我们知道脂肪如果过多的话都不好,但是最危险的脂肪其实就是在腹部的这些脂肪。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是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评估标准。男性的腰围在85-90厘米之间、女性的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是中心型肥胖的前期。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辅助评估指标,比如腰臀比,身体圆度指数等。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重判断标准有量表来进行检索,不同的年龄有他的判定标准。
对于第二个问题,维持健康体重需要“管住嘴 迈开腿”,“管住嘴”是指在饮食方面,要均衡饮食、控制总能量、规律进食。遵循“少油少盐、充足蛋白、适量碳水化合物”的原则,少吃高能量的食物,尤其是油炸的食品、含糖量高的食品、脂肪含量高的这类东西。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全谷物的食物、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就是要规律进食,控制进食的速度。减慢你进食的速度,增加你的饱腹感,也避免暴饮暴食,非常有利于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迈开腿”就是指多运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很重要的。科学运动需要考虑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频次。我们更加主张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结合,以及包括一部分的柔韧性运动,才能够达到减重的效果。对于一些体重比较大的,而且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我们建议如果不适宜长时间长期的跑步,可以做一些游泳或者骑行这样一些项目。
同时运动的强度是决定了运动效果很重要的方面,建议每天运动的时间要保持30-60分钟,每周150-300分钟。强度高的运动,150分钟就可以;如果强度低的话,要适当延长。在此提醒大家,在进行科学锻炼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针对性的热身,以及运动后的放松、牵拉,这样促进我们的恢复和再生。动,显然是有益的,但是要安全地动,尤其是对于已经有合并症的患者来讲,比如已经有心血管病的,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要进行风险评估。
问:在“体重管理年”推进过程中,很多市民反映难以长期坚持科学的体重管理计划,经常出现反弹现象,能否请您从专业角度分析一下主要原因,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周丽 回答)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体重反弹是很多市民在体重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导致。
第一,代谢适应性下降:快速减重常伴随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导致身体消耗能量减少,恢复正常饮食后易囤积脂肪;
第二,行为模式未固化:单纯依赖节食或短期运动,未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一旦恢复原有习惯,体重就会回升;
第三,心理因素影响:过度关注体重数字,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化进食,或因短期未见效果而放弃,破坏长期计划。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采取“三维一体”的科学方案:
1.精准能量管理:避免极端节食,采用“均衡膳食+分阶段减重”策略。每日减少300-500大卡摄入,保证蛋白质摄入(每公斤体重1.2-1.5克),多吃蔬菜、全谷物,控制精制糖和加工食品。
2.运动模式优化:将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与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结合,每周至少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更能提升肌肉量,增强基础代谢。
3.建立行为契约:建议市民制定“体重管理日记”,记录饮食、运动和情绪变化,同时寻找家人或朋友组成互助小组,互相监督鼓励。此外,定期进行体成分检测,关注肌肉量、体脂率等多维指标,避免过度关注体重数字。
体重管理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建议以每月减重1-2公斤为目标,逐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我们也将推出系列公益课程和社区活动,帮助市民科学管理体重,实现长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