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民政局 副局长 邵振东
今天我们正式向社会公布“辽河文化产业带”两条道路的命名结果——西段道路命名为“西海岸路”,东段道路命名为“老港街”。这两个名称的确定,不仅是对道路地理属性的明确,更承载着助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服务民生需求的多重价值:
一、“西海岸路”:位于西市区大辽河城市段(华能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营口热电工厂至滨河大街),全长约18公里,串联起永远角湿地、西炮台遗址、西海岸浴场等多个文旅点位,其命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强化城市空间规划的系统性:作为“辽河文化产业带”沿海景观带的核心道路,“西海岸路”与我市以“海”命名的道路体系相衔接,精准契合《营口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西部滨海都市风貌区”的定位,通过地名强化了“西部沿海经济带”的功能认知,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空间指引。
(二)赋能文旅产业升级:名称直接关联营口“夕阳坠海”这一独特文旅IP,与“全国唯一观夕阳坠海地级市”的品牌定位深度绑定。它能让游客快速识别区域功能,串联起湿地、浴场、历史遗址等资源,形成“一路连多点”的文旅消费场景,助力打造更具辨识度的城市文旅名片。
二、“老港街”:位于站前区大辽河城市段(盼盼路至联盟街),横穿营口老港,全长约3.7公里,周边有老港历史遗迹、滨河体育公园等,其命名的价值集中体现在:
(一) 助力“港产城”融合转型:名称呼应《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中老港区更新改造的要求,明确了道路作为老港区与主城区连接纽带的功能。通过地名强化“老港”标识,能引导资源向该区域聚集,加速老城区功能转型,推动港口、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 守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营口作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城市,老港是“百年商埠”历史的重要载体。“老港街”的命名,既突出了老港遗迹的历史价值,也让“因港而兴”的城市发展脉络得以延续,使地名成为传承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西海岸路”与“老港街”的命名,不仅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同时是对城市自然禀赋、历史文脉与发展规划的精准呼应。它们不仅是交通标识,更是推动区域协同、激活文旅潜力、凝聚城市认同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们将以这两个名称为起点,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地名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惠及市民生活。
答记者问环节:
问:刚才邵振东副局长介绍了“辽河文化产业带”两条道路此次命名的价值意义,请问下一步我市区划地名工作还有哪些需要做的?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区划地名科)负责人 司琳
答:为进一步促进营口市地名规范化管理,市民政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改进道路命名工作。
一是健全规划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快编制新版地名规划,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先行、路名先定”。明确区域命名规则,突出整体性、前瞻性,建立地名采词库,如在主干路采词中突出海洋元素,统筹全市命名布局。二是规范管理流程,优化命名管理。严格落实地名管理法规,细化整改方案,排查非标准地名并稳步更新。健全地名档案与数据库,动态管理新地名;协同多部门更新业务系统,通过证照到期逐步整改证照非标准地名。三是彰显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标识。充分发挥地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部门联动,深挖港口、大辽河、雷锋等文化元素,突出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构建营口辨识度地名体系。
我们将以此次道路命名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我市地名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百年港城、河海营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