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科学技术局 史建军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朋友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跃,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核心任务,坚持“政策引导、平台支撑、市场驱动、区域协同”四位一体推进,持续优化生态、培育主体、攻坚技术、建强平台、汇聚人才,努力跑出营口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具体工作情况:
一、总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下,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渠道日益畅通。围绕产业需求,积极搭建桥梁,与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24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常态化举办线上线下成果撮合对接活动100余场,累计推动353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生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达13.7亿元。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营口科技市场高效运营,已成为区域技术要素汇聚与交易的重要枢纽。成功引入了“省检验检测平台”、“科技查新平台”等省级以上功能性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评估、交易、融资等“一站式”集成服务。技术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我市技术合同登记工作获国家科技部、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激励与通报表扬。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将超过7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
三是科技企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我市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鲅鱼圈鞍钢、敬业营口中板、向阳科化、风光新材料、菱镁化工、辽宁嘉顺、环境工程等骨干企业,在成果转化应用中表现突出,累计斩获省级科技奖励23项。这些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市钢铁产业绿色化、精细化工高端化、菱镁产业精深化等,彰显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力。
二、推进举措及取得成效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激发转化内生动力。政策是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十四五” 期间,我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出台《营口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奖励办法》《营口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等12条专项政策。这些政策“真金白银”地激励企业创新:有94个项目获得技术合同登记奖励,26家企业得到科技创新券支持;累计拨付惠企科技资金超1亿元,成功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20亿元。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有效调动了企业创新积极性,激发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壮大转化核心力量。企业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成长梯队。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突破23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43家,雏鹰瞪羚企业达240家,我市科技型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前列。连续四年高质量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组织近600余家企业参赛,斩获奖项51项。今年,营口精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获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成果转化承载能力显著跃升。
三是聚力技术攻关,破解转化源头瓶颈。技术是成果转化的“关键点”。聚焦我省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紧密围绕营口“4+4”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我们精准布局,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破解“卡脖子”难题。“十四五”期间,我市获批省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1个,组织实施市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软科学课题61个,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余项,一批标志性成果脱颖而出:我市康辉新材料“基于分子设计的高性能生物降解材料关键技术”实现年产5.25万吨、产值10亿元的产业化突破;大石桥美尔镁制品“高温电工级氧化镁粉数字联控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营口透平装备研发的世界首台套、全球最大规模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组成功下线,填补了国际空白。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我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四是夯实平台载体,畅通转化中间通道。平台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我们依托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大力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特别是将中试平台作为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死亡之谷”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培育,推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无缝衔接链条。目前,全市拥有投资超千万元的中试平台12家,承接中试熟化项目40余个,为精细化工、钢铁、菱镁、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跨越产业化鸿沟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是引育高端人才,强化转化智力支撑。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坚持高端引领,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人才计划40余人次,有6人纳入省“兴辽英才计划”,引进外国专家及以上人才70余人;深入实施“营口英才计划”,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和“带土移植”团队,已有15位各领域领军人才入选;创新开展“企业博士双创计划”,累计引进域外博士团队110个、高层次人才500余人,为我市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派234名科技专家深入171家企业“把脉问诊”,联合开展技术攻关70余项,解决技术需求50余项,我局获评“省2024年度专项行动优秀组织单位”。我们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科技人才在营口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六是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转化外部环境。高效服务体系是成果转化的“润滑剂”。我们强化产学研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多领域科技成果对接,持续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一批成熟技术在我市落地转化。强化金融助力,发挥“创新积分制”等政策杠杆作用,建立“企业科技金融需求库”,储备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企业513家,努力为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活水”。提升中介服务,依托营口科技市场,汇聚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成果评价、专利导航、中试对接、技术交易等“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生态。
三、下步工作打算
站在“十五五”新的发展起点上,市科技局将牢牢把握国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辽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机遇,立足我市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打造育成基地新标杆。以建设营口市新质生产力育成示范基地为抓手,汇聚政策、平台、人才、金融等要素,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成果转化“样板间”。
二是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营口市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让好成果在营口“找得到、转得快、用得好”。
三是强化中试验证支撑能力。持续加大投入,高标准打造一批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中试验证平台,重点破解中试环节瓶颈,降低转化风险,提高转化效能。
四是畅通全链条成果转化路径。深化“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发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样品到产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五是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积极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创新联动和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整体成果转化效能。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营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为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更加强劲的科技动能!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营口理工学院副院长屈力刚,非常荣幸能代表学校出席本次科技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建校以来,营口理工学院秉承“根植营口、服务营口”的办学定位,始终以“服务区域 产业发展、助推我市科技创新”为己任,在市科技局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学校围绕“汇聚人才强根基、打造平台筑载体、出台政策促激励”三大方向深耕实践,全力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营口市产业升级注入高校动能。借此机会,我代表营口理工学院向社会各界和我市的媒体朋友,简要汇报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一、汇聚高端人才,筑牢发展根基。学校坚持“引育并举、校聘企用”的原则,着力构建与营口地方产业需求深度契合的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产业英才集聚计划”,学校聚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镁合金新材料等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近三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45人,其中有30余人与本地企业联合,承担“营口市企业博士双创”项目28项,“营口市揭榜挂帅”项目5项,帮助辽宁鹏飞实业有限公司提高酚醛树脂中残炭含量5-10百分点。二是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梯队,学校通过“访问工程师计划”“科技副总计划”,要求工科教师每三年须在企业开展不少于1年的技术服务,近三年,学校累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近100项,教师荣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
二、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孵化载体。学校聚焦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构建“校级实验室-市级工程中心-省级重点研发平台”三级科研体系。一是强化校级平台硬件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三年,学校投入1000万元升级“营口市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学院智能工厂”等校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学校获批“辽宁省菱镁矿高值利用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5个。二是共建“营口市新质生产力技术支撑与验证中心”,学校通过立项争取省科技厅500万元经费支持,并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我市龙头企业建设,建成集“研发-验证-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91项、授权专利139项。其中,寇巍老师承接的高新区“绿色包装制品关键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的子项目,单项获转化金额就达200万元。
三、出台激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坚持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了让科研人员“敢转化、易转化”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出台《营口理工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90%可用于奖励研发团队,近三年,学校完成成果转化131项,经费到账2020万元。二是深化企业科技特派制度,近三年,学校组织83名教师到营口融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驻企攻关,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材料学院教师王岭针对辽宁希泰科技有限公司波纹管焊接性能不稳定问题,通过拆解焊接工艺、分析应力分布,提出“优化电流参数+增加焊后保温”方案,使波纹管抗压强度提升30%、使用寿命延长25%;孙溪派驻辽宁融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帮助企业解决大尺寸泡沫铝压铸成型难题,深受公司总经理朱德琳好评。今年,在全省科技特派年度考核中,我校有11人荣获“辽宁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获市科技特派奖补资金 27 万元、省奖补资金 73 万元,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这既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理工样板”。
下一步,理工学院将紧密对接营口市“4+4”产业布局,持续深化与市科技局及各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加速我市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理工智慧”!以营理一域之光,为营口全域发展添彩、助力。
问:我市有哪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得比较好,您能给举几个例子么?
营口市科学技术局 史建军
答:案例1:鲅鱼圈鞍钢建设的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中试的跃升。企业转化了中科院过程所、大连化物所、上海大学的技术成果,解决了传统电解水制氢能耗偏高、高活性材料稳定性不足以及氢气存储、输送和使用安全性等问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提升了我国在低碳冶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案例2:营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成功转化沈阳工业大学研发的次氯酸钠溶液提纯处理的工艺,解决三聚氯氰生产尾气和固废环保问题,同时实现了生产中的三废资源再利用,形成了较完整的副产次氯酸钠溶液资源利用循环产业链。
案例3: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PBS类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改性应用”技术攻关,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复合催化剂,产品获得多项国际认证,下游应用效益良好,实现新增销售额超8亿元,新增利润近1亿元。
问:屈校长,您好!作为本地高校,营口理工学院在助力营口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地方开展科技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计划呢?
营口理工学院副院长 屈力刚
答:感谢您的提问。我们通过科技特派员、企业工程师等形式,和本地企业深度合作,组织教师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同时,推动学院科研成果与本地产业结合,加快成果中试和产业化。还会培养契合地方需求的人才,输送到企业。未来会拓展合作、搭建更多平台,更好服务地方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