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在此向大家介绍营口核翼经济开发区在工业用地供应模式改革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效。作为营口市首个探索并落地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的区域,核翼开发区始终以助力企业用好用足土地政策、节省初始投资成本为核心,敢闯敢试、主动破局,从土地供给侧改革切入,在全国统一的市场格局下主动探索,为招商引资打造了一条惠企利企的新路径。
一、制度创新,以政策先行筑牢改革根基
工业用地供应效率直接关系企业发展活力与区域经济动能。为破解传统供地模式中企业前期用地成本高的痛点,开发区坚持“制度先行、协同攻坚”,全力推动土地供给政策创新落地。
以菱云凯尔特精酿啤酒项目推进为重要契机,我们主动对接市直部门,深度参与《营口市工业用地 “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实施办法》,成立由管委会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协调自然资源、税务、司法、审批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从政策公示到完成司法合规性审查,全流程仅用时42天,较常规审批周期压缩近50%,跑出了政策落地的“核翼速度”。目前该实施办法已正式出台,为“先租后让”模式的规范化推广提供了坚实政策依据。
二、降本减负,以模式创新激活企业动能
“先租后让”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弹性供地机制,为企业“轻装上阵”减负松绑,实现土地要素高效配置与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双向增益”。
在成本降低方面,企业在土地摘牌阶段可先以租金代替土地出让金,5年后再根据发展需求补齐全额地价,前期可降低用地成本56%,让更多资金能够流向研发与生产环节。
在政策衔接方面,我们聚焦企业“先缴租金、后缴出让金”可能产生的滞纳金隐患,主动联合省、市税务系统突破政策执行壁垒,创新“租金转出让金”机制,成功为企业免除了出现滞纳金的风险,彻底化解了模式落地中的隐性梗阻。
三、服务提效,以流程优化打造落地快车道
为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改革红利,开发区以“项目为王、服务至上”为理念,构建“1+3+N”服务体系,即由管委会领导牵头,整合规划建设、项目审批、企业服务3个部门及国企力量,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
我们打出“容缺审批+绿色通道”组合拳,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压缩至48小时(不含法定公示时间),较常规流程提速70%,实现“拿地即开工”。前述精酿啤酒项目已顺利落地开工,成为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的生动范例。
目前,这一供地模式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发区招商洽谈中,不少投资方不仅主动问询细节,更表现出极大的合作兴趣与落地意愿。部分开发区也联系了我们,围绕手续办理过程中的材料提交、审批节点、政策衔接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咨询,我们也全力解答,为政策在全市推广提供坚实助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实操中优化流程、健全履约机制,力争形成可操作性强、监管有效的政策成果,为全市开发区土地“先租后让”制度创新总结更多“核翼经验”。我们坚信,通过制度创新与服务升级,必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核翼开发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持久的动力。
答记者问环节:
问:您好!“先租后让”模式中企业先租后买,土地前期处于租赁状态,请问开发区如何防范企业在租赁期内出现投资强度不达标、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履约风险?
答: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切中了“先租后让”模式规范运行的关键。在风险防控方面,制度设计之初就构建了“事前约定、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全链条管控体系。
事前,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企业的建筑面积比例、最低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节能、环保等核心履约标准。同时与企业签订《履约监管协议》,对监管的形式、考核的时间内容和双方职责等进行了明确。
事中,由开发区规划建设局、企业服务局等部门组建监管小组,定期开展实地核查,结合企业各项数据动态监测土地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介入提醒。
事后,在租赁期满前开展全面评估,对企业出现“未达到双方约定的考核标准”且“未按开发区要求完成整改”的情形,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有权解除“土地出让合同”,由开发区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这一系列管控举措,本质上是为了确保企业用地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并非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从政策初衷来看,所有监管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推动“先租后让”模式更精准、更平稳地落地实施,既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也为诚信履约的企业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最终实现保障土地高效利用与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