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副局长崔玉琪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营口职业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今天,我重点向大家介绍2025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战绩,并分享我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与成果。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摇篮。近年来,营口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辽宁省的决策部署,以“少而精、特色化”为引领,紧扣区域产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跑出提质培优的“加速度”。而职业技能竞赛,正是检验这一成果的“试金石”和“练兵场”。
一、赛场上奋勇争先,金牌战绩实现新突破
2025年,我市中职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捷报频传。
学生赛项,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2025年辽宁省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复赛中,我市学子沉着应战,斩获2金、4银、9铜。在更高级别的全国争夺赛中,选手们与顶尖高手同台竞技,勇夺1金、1银、4铜。这枚沉甸甸的国赛金牌,实现了我市在相关赛项上“零”的突破,获奖总数和奖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教师赛项,金牌数量与质量双丰收。 在2025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中,我市教师获3金、7银、13铜,获奖面广,展现了扎实的整体功底。在全国赛中,我市教师更是表现突出,一举拿下4金、2银、1铜的辉煌战绩,充分印证了我市教师队伍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硬核实力做支撑,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职业教育综合实力的坚实支撑。目前,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4所,拥有国家级示范校、重点校等多项荣誉,3所省级“双优”学校。我们成功组建了2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7名毕业生入选辽宁省“兴辽未来工匠”培养计划;在校生1.7万人,专任教师1320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含升学)稳定在95%左右。
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我们持续不懈的系统推进: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育人根基。全市职业院校已全部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我们扎实推进“三进”工作,构建“五位一体”思政课程体系,并依托营口丰富的红色资源,高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第二,聚焦协同高效,强化发展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专项文件,近三年投入职业教育经费6.17亿元。我们创新教师引进机制,新增教师283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
第三,创新办学模式,提升育人质量。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职普融通试点,建设5所综合高中。深化中高职“3+2”合作,年招生超千人。构建“校赛筑基、市赛选拔、省赛锤炼、国赛冲刺”四级竞赛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第四,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共赢。我们成功组建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校企共建6个产业学院、53门课程。与海尔、鞍钢等15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为毕业生搭建了广阔的成才舞台。
三、面向未来再出发,谱写职教新篇章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竞赛成果为新起点,持续深化职教改革:
一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坚守“服务地方产业、服务民生需求”的定位,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布局与产业体系匹配更精准、适配性更强。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高本衔接,完善长学制培养。推动高职资源下沉,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为县域经济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土人才。
三是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加快省级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学徒制、订单式培养,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得更深、更实。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营口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必将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谢谢大家!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及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及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单位。建校66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营口,服务辽宁”的办学定位,不断强化学校发展、专业布局、平台建设、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多元联动,积极推动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学校紧密对接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投入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持续完善“赛教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竞争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8月24日,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代表队凭借出色表现,荣获“智能装备应用赛道”高职组金奖,展现了学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扎实成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家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师生风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平台。金奖的获得,即是学生过硬专业技能、良好职业素养和突出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长期以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积淀。
未来,学校将以此次大赛获奖为新起点,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答记者问环节:
问: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1枚金牌,请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培养出具备全国竞争力的优秀师生的?
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党委书记 刘大柱
答: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枚金牌的背后,凝聚了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长期坚持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心血。
一是构建融合“岗课赛证”的课程体系。我们紧密对接行业标准与竞赛要求,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始终走在产业前沿。引入“新双元制”育人理念,深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学生所学即为赛场所需,更是岗位所求。
二是打造“教练型”教学团队。我们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并参与高水平技术培训。教师兼具工程师和竞赛教练双重身份,双师型教师团队将真实项目和竞赛案例引入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三是推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机制。我们将技能竞赛融入日常教学,建立“校-市-省-国家”四级竞赛选拔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成长。这次金牌的获得,正是这一机制水到渠成的成果。
四是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我们通过大师讲座、技能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追求卓越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学校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的赛道上续写辉煌篇章。
问:大石桥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1枚银牌,请介绍一下我们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
大石桥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党委书记 杜文新
答: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长期以来,学校紧扣大石桥市县域经济发展脉搏,以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以技能培养破解发展痛点,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县域农业升级、畜牧业转型、民生保障完善的核心力量。
一是以“兴农助产”为己任,扎根农业种植与养护管理。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掌握秧苗培育、果蔬标准化种植等实用技术,全程参与整地播种及采收管理,同时组织学生加入“技术下乡”服务队,辅助农户改良种植模式,让标准化果园、温室大棚成为县域农业增效的“新引擎”,为县域农业产业链延伸奠定基础。
二是紧扣现代畜牧业转型需求,破解县域养殖痛点。面对规模化、智能化养殖趋势,学校聚焦良种选育、疫病防控、数智化管理等核心技能培养,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既懂传统养殖技术,又能操作智能饲喂、环境监控等设备的技术人才,毕业生入职本地养殖企业,助力产业从“粗放养殖”向“精细管理”转型。
三是瞄准县域养老服务缺口,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康养人才培养兼具护理技能与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既能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基础服务,又能运用智能监测、健康管理系统优化服务流程。这些人才就职于县域养老院、社区康养中心,破解农村养老“专业人员少、服务水平低”的难题。
未来,学校将以世界赛获奖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能出彩”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能。